觀點指數·2018中國房地產銷售金額TOP100

情感導師 7877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觀點指數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經濟成績斐然。同時,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房地產行業也經歷了一幕幕高光時刻。

這一年,國內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繼續處於中高增速的過渡期,而房地產在經濟增長中的角色也出現了相應調整。

具體而言,「房住不炒」依然是調控的主基調,在此基礎上,限售、限購、限貸、限簽、限價等政策持續升級,過去沒有調控的城市也陸續加入,調控範圍逐漸由一二線向三四線城市擴圍。重重壓力之下,中國房地產繼續砥礪前行。

不管是「拐點」、「白銀時代」,還是要「活下去」,房地產行業都在用簡潔明了的詞語表達對市場最直觀的感受。

觀點指數·2018中國房地產銷售金額TOP100

過去的一年,觀點指數也繼續對行業關鍵數據進行不間斷的監測、分析,並在2019年即將到來之際,面向全行業發布,旨在展現地產企業過去一年的發展圖譜。

宏觀印象

關鍵詞:改革四十年和房地產、調控常態化、因城施策、穩定

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內經濟增長創下了多個紀錄——過去的5年時間裡,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速超過7%,為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了超過30%的力量。

2017年,中國GDP總量首次跨過80萬億元的門檻,為827122億元,增速達6.9%。不過,進入2018年,有多項經濟指標回調。其中,1-11月工業增長速度是6.3%,比1-10月小幅放緩0.1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7.7%,比1-10月小幅回落0.1個百分點。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出現0.1個百分點的小幅回落。這也意味着,過去一段時間內依賴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經面臨拐點。

短期來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疊加更加嚴峻複雜的國外環境情況下,「穩」是我國經濟今年的特定主題。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房地產行業同樣要「穩」。

回顧行業發展,從1987年深圳土地拍賣槌起,中國房地產的商品化進程才真正開始。那一年,房地產業的產值為382.62億元,在GDP中占比3.14%。經過32年的發展,截止2017年,房地產業的產值上漲至53850.7億元,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為6.51%。

這也意味着,32年的時間裡,房地產業的產值規模增長了140.74倍,而GDP規模增長是67.94倍。換句話說,房地產業的發展速度比國民經濟的速度要快得多。

具體到銷售規模來看,上述增長會更加直觀一些。

1994年以前,中國商品房銷售額均處於千億以下,1994-2003年銷售額在1000億元-8000億元之間。進入2004年,商品房銷售額幾乎以每年1萬億元的速度直線增長。2017年達到最高峰,為133701億元。

剛剛過去的2018年1-11月為129508.1億元,同比增長12.1%,增速回落0.4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4.8%,辦公樓銷售額下降6.4%,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下降0.2%。

可以看到,在國內經濟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大主題下,房地產行業也需要從單純追求規模和增速的包袱中掙脫出來。

2018年,房地產市場調控體系不斷升級完善,各種調控政策密集出台。

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統計,2018年至今,房地產調控政策合計發布高達444次,遠遠超出2017年的250次,預計全年大概率會突破450次。

從調控方向來看,本輪調控依然覆蓋全國範圍,不過逐漸加大對城市主體作用的強調,由過去的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以及非熱點城市群下沉。具體而言,2018年1月5日,蘭州市對部分區域取消了住房限購,落實分類調控、因域施策,提高調控的精準性。

12月24日,住建部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到2019年要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責任落到實處。同時,着力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堅持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主體責任。

因此,不僅是「穩」,因城施策、長效機制等調控邏輯,也會在2019年得到延續。

行業掃描

關鍵詞: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活下去、回款、融資、創新

1、「穩」字當頭,房企「穩中求進」中難題待解

12月份雖然有個別城市發布房產政策,如廣州允許2017年3月30日前出讓的商服類項目可售予個人;珠海斗門、金灣兩區對外地人不再限購;山東菏澤取消新購住房限制轉讓措施等,但以此來解讀成是樓市鬆綁的話,未免顯得過於樂觀。

回首過去,本輪調控範圍之廣、程度之深、持續時間之長,可謂罕見。2016年四季度調控政策開啟,爾後限售、限購、限貸、限簽、限價等政策持續升級加碼,一直到2018年都尚處於這輪調控中。從住建部12月24日的會議來看,2019年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依然是不變的目標,因此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本輪調控仍將持續。

在房地產行業的「穩步」發展中,房企也極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冀望「穩」中有「進」。不過從數字端來看,還有很多難題橫亘在前,亟需突破。

首先是銷售均價漸趨平穩,可供獲取的利潤空間縮小。觀點指數整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發現,過去的2018年1-11月,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同比下降超過﹣4(包括-4)的有2家,分別為溫州和金華;跌幅處於-4到0之間的有10家,大多數為二三線城市,僅有廣州1個一線城市在列,同比下跌1.7。

上漲0-10的城市最多,為49個城市;上漲超過10的有9家,其中最高的為海口,對比去年同期上漲18.8。可以看到,2018年調控政策成效明顯,除了個別城市外,價格上漲已經比較平穩甚至出現下跌。

盈利空間收窄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房企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則是到位資金的捉襟見肘。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對比過去25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累計到位資金同比增速出現明顯的下滑,由2017年1-3月達到最高點的21.9%,下降至2018年1-2月最低3%。

到手的資金不斷縮水,這也使得房企在投資上顯得尤為謹慎,特別是在拿地上。

進入2018年,房企累計用於購置土地的價款增速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其中,購置土地價款同比增速最高的時候為2018年1-8月,累計增速為23.7%,購置土地的價款則累計為8176.91億元。

2017年1-12月,土地成交累計增速最高為49.4%,累計成交價款為13643.39億元,這一數字也遠遠高於今年。

土地面積購置上,面臨同樣的境況。和2017年對比,2018年房企土地購置面積累計增速也出現了回落。

土地和錢是房企立身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而人往往是連接二者的主觀存在,因此當找不到錢,拿不到地時,責任只能落實到個人身上。因此今年以來,房企高管離職人數也刷新近5年新高。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統計,截至今年10月,離任的高管人數已經超過1900名,涉及上市公司1278家。

2、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寒冬中的行業融資圖譜

為了度過寒冬,各家房企也使出渾身解數。

概括而言,進入2018年,在去槓桿的金融現實下,監管部門出台一系列政策,管控房企融資,控制債務規模,在融資政策端的圍追堵截中,過去房企最為倚重的銀行貸款開始收緊,信託貸款、海外發債等通道受阻。

從融資歷史來看,房地產融資收緊及放寬經歷了數輪反覆。比如,2013年8月,由於國家對房地產進行嚴厲調控,同年,定增、公司債等房企融資通道幾乎被堵塞。8個月後,以地產項目融資為目的的定增核准通過,房企股權融資正式放開。

進入2016年8月後,在新一輪的調控政策下,房企以項目融資為目的的定增通道關閉,隨後監管層對房企發債的審批尺度更為嚴格,而且持續至今。

長時間的資金縮流,讓房企發現依靠外部資金已經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業務發展挖渠引水。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快推貨,通過加快銷售回款回籠資金。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1-11月,房地產本年實際到位資金合計209010.22億元,同比增長8.9%,環比增速下滑0.1個百分點。其中上年資金結餘、自籌資金、定金及預收款是主要的到位資金來源,分別為58933.38億元、50619億元以及49551億元,占總實際到位資金的比列依次為28.2%、24.22%和23.71%。

具體來看,受調控政策影響,雖然個人按揭貸款和定金及預收款累計值的增速出現較大回落,但是依然是房企實際到位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2017年7月以後,定金及預收款累計值占房地產行業實際到位資金的比例基本位於20%以上,2018年1-11月達到最高的23.71%。

自籌資金的累計增長速度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波動上漲趨勢,其中2017年1-2月至2017年1-9月的自籌資金累計值同比增速均位負數;2018年1-4月後,可以看到錄得較為可觀的上漲,最高為2018年1-9月的11.4%。

3、資源集聚,優質房企搶占關鍵賽道

今年以來,外部環境的日益複雜及施壓,讓房地產行業的分化更加嚴峻。對比而言,排名靠前的房企更具規模優勢。

2018年,流向房地產的資金受到嚴厲監管,不少銀行對借款的房企設立較高的門檻,過去是只對百強房企放貸,而現在更多的會看行業前三十名。

從觀點指數監測的重點上市樣本企業來看,2018年上半年合計融資額約為2.1萬億元,同比增長約9%,這一增速也遠高於行業到位資金4.6%的同比增長速度。因此可以看到,重點房企在融資數額以及融資增長上還是占據相當的優勢。

具體到企業來看,今年上半年14家重點上市房企中恆大和碧桂園的融資數額是最高的,其次為保利發展。合計來看,上述14家房企的融資總額占行業到位資金的比例也不斷上升,由2014年的5.9%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29.35%。因此可以看到融資優勢在不斷向優質房企尤其是規模房企集聚。

和資金同步,土地資源也在向規模房企集聚,龍頭房企拿地數量相比其他中小房企更積極,優勢更加明顯。以華潤置地為例,2018年1-11月,其合計收穫81宗土地,總樓面面積1826.57萬平方米,權益土地出讓金846億元。而對比2017年同期,上述數字僅為51宗,總樓面面積1079.03萬平方米,權益土地出讓金585.54億元。

傳統房地產開發業務之外,過去12個月房企也在積極布局新業務。當然,在麵粉和資金中占據絕對優勢的規模房企,表現得也較為積極一些。當中有恆大積極造車,萬科推進物流、長租、商業等業務,以及保利的更名。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作為大眾最為熟知的投資原則,在銷售增速放緩、行業利潤空間式微,以及融資成本高企等行業背景下,房企更需要多元化,積極分散風險。

土地觀察

關鍵詞:併購、低溢價、流拍、趕場與觀望

為了降低土地市場的熱度,尤其有效抑制地價倒逼房價上漲,2016年開始,一線及熱點城市相繼祭出調控大招,提高房企拿地門檻,包括不僅限於拿地資金來源、竟配建、保證金及付款期限等。

2018年這一波土地限制政策繼續延續,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受此影響,觀點指數監測的包括北上廣深、成都、海口等在內的23個重點城市中,單月土地出讓金增速放緩,由2017年10月的同比增長177.15%出現波動下滑,進入2018年除開1月、5月以及8月的單月拿地金額同比增長比較快以外(分別為42.47%、87.26%和36.16%),其餘月份同比增速均為個位數,不少月份還出現同比下滑的情況,其中2018年9月和10月下滑最為明顯,跌幅均超過40%。

從各個城市推地面積和成交面積來看,兩者的差值在2018年逐漸加大,這也意味着相比過去房企的拿地意願相對減弱。根據市場相關機構的統計,2017年一二線城市合計住宅土地流標為148宗,而截止2018年12月17日,年內流標高達324宗,同比增長140%。

一二線城市以外,三四線城市的土地流標率也居於高位。市場相關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旬,三四線城市流標住宅土地高達1177宗。高於2017年全年的957塊、2016年的442塊和2015年的200塊。

觀點指數監測數據顯示,23個重點城市土地成交中,二線城市成為絕對主力。細分來看,2018年1月,二線城市住宅土地成交面積占所有23個城市成交總面積的85.94%,隨後出現上漲,2018年5月為98.07%,2018年6月-9月維持在92%-94%之間。

從溢價率來看,一線城市的溢價率也始終處於低位,兩者的溢價率之差在2018年逐步縮小。這是因為隨着資金收緊,房企在土拍市場中逐漸恢復理性,再加上較為嚴苛的土地限制政策,大多數地塊以底價或者低溢價率成交。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市場的角逐中,中型房企變得更加積極,在規模優勢凸顯的當下,如何發展壯大成為它們拿地的推動因素。而一些大房企因為因為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因此對比之下利潤和創收則顯得更為重要。

企業論衡

1、碧桂園7000億連莊,萬科恆大分獲榜眼、探花

不提銷售目標的碧桂園,2018年到底會賣多少億?在此之前,雖然碧桂園掌門人楊國強避重就輕,僅透露:「我只能這樣說,2018年肯定比2017年好」,但是從7000億到8000億,相關的猜測已經有多個版本。隨着12月走向末尾,這個答案或許已經開始明晰。

根據觀點指數·2018中國房地產銷售金額TOP100榜單,2018年1-12月碧桂園合約銷售突破7000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27.4%,近乎2016年合約銷售的2.27倍,這一成績也讓碧桂園連續兩年問鼎TOP100榜單。

從3000億到5000億,再到如今的7000億元,即使沒有銷售目標,碧桂園還是以每年2000億元的銷售增長丈量出自己的銷售步伐。

2018年上半年,碧桂園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4124.9億元。進入下半年,銷售節奏則有所放緩,6-12月合約完成2892億元的銷售金額,下半年每月公布的合約銷售金額也以權益銷售代替。

在中期業績會上,碧桂園管理層就表示要「控制速度」,相比上半年70%的去化率,下半年的指標在60%,另外全年拿地支出也將從4000億元調至3000億元。

不過表現在行動上,碧桂園對於規模的渴求還是沒有減弱。據觀點指數了解,碧桂園的拿地計劃已經在二季度開始放緩,不過於12月10日的經營會上,楊國強則表示會逐步開放投資,也就是在拿地這一塊會更加的積極。再加上原有的3.64億平方米土地儲備,對應超過4萬億元的貨值,相信明年的碧桂園還會保持穩定的增速。

碧桂園之後,萬科、恆大憑藉6069.5億元和6002.1億元的合約銷售位列榜眼和探花。過去的一年中,萬科從「城市配套服務商」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不斷推廣「美好生活」口號,郁亮也多次為相關業務站台。

年初的業績會上,郁亮回應投資者關於量價問題時表態:「只有你們不斷在提示我們是第一還是第二,第一第二早就不在我們心中了。」

雖然對於多元化業務尤為熱衷,但是目前住宅開發業務還是萬科創收的主力軍。9月秋季例會上,萬科的一句「活下去」激發了本就焦慮的行業情緒。回到行業寒冬中要活下去的現實,萬科再次將穩住地產開發業務作為今年的首要任務。

恆大忙着造車、打官司的同時,今年也超額完成年初定下的5500億元銷售目標。2018中國房地產銷售金額TOP100榜單的慣常亮點還是來自萬科和恆大的2、3位爭奪。

在1-10月,恆大還是領先萬科155.2億元。不過在11月,憑藉單月583.2億元的銷售額,萬科成功超過恆大,以87.4億元的差距占據第二位。

銷售和造車熱聞之外,過去的一年中,在資本市場上也頻現恆大的忙碌身影。11月19日,恆大再增發於2020年到期的10億美元11.0%優先票據,發行所得款項淨額約9.99億美元,將用於境外債務再融資。

另外據報道,恆大抵押香港物業融資120億港元,其中包括80億港元的優先貸款和40億港元的夾層融資工具。

2、4000億分水嶺,保利融創距離第三還有多遠?

將目光從三甲中移開,可以看到6000億元之後出現空缺,目前尚無房企能突破5000億元。

不過對比去年,可以看到榜單第4名和第5名還是老面孔融創和保利。2家房企的合約銷售額都已經超過4000億元,分別為4600億元和4050億元,相比去年分別上漲27.1%和31%。

從2018中國房地產銷售金額TOP100榜單中可以看到,2016年-2018年,TOP5的門檻值均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由2016年的2100.87億元、2017年的3092.27億元一路向上,今年已經晉升一個台階,來到4000億元。其中,融創和保利保持了相對大的優勢,是2019年TOP4和TOP5的有力爭奪者,相信來年會交出更好的成績單。

在金九銀十傳統銷售旺季中,融創牢牢把握銷售機會,一舉超過保利,穩居房企銷售排行榜TOP4的位置。過去的一年中,一直說不會在公開市場拿地的融創,以幾乎兩天一幅地的速度在積極攬貨。據觀點指數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融創今年斬獲的土儲已經達到1654.55萬平方米,土地價款超過626.08億元。

此外,與金科的股權爭奪戰依然是融創今年的熱點詞,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不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究竟會走向何方,則且要看孫宏斌和黃紅雲的作為了。

喊出要衝擊行業「前三」的口號後,保利的步伐明顯加快了,只是在走向第四名的路上,還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融創。加上保利置業418億元的合約銷售額,2018年1-12月保利系的合約銷售額為4468億元,距離第四名還有132億元的距離。

對於保利來說,今年比較大的改變除了對行業地位的追逐外,還有多元化業務的布局。在房企紛紛喊出「多元化」的行業趨勢下,力爭重返前三的保利在9月12日宣布更名為保利發展控股「,去掉名字中原有的」地產二字。目前,建築、物業、商業、公寓、金控是保利多元化業務的五大代表。

可以預見,在萬科、恆大、碧桂園等房企均搶先布局多元化的情況下,未來保利想要重返前三,面臨發力的不再僅僅是住宅業務板塊,還有更多的創新業務。

3、16家房企晉升,千億房企擴圍至32家

對比去年,今年的房企千億陣營頗為熱鬧。有32家房企成功突破1000億元的合約銷售額,這個數字對比2017年的17家增加了15家,近乎90%。

今年有16家房企取得突破,晉升千億房企俱樂部,不過同時也要留意到,有1家房企滑落,無緣今年千億房企的稱號。在行業競爭加劇中,不進則退,稍有不慎就會被後來者趕超。

觀點指數統計千億房企銷售增長情況發現,同比增長率超過80%的有2家房企,其中一家為中梁地產,同比增長率為87.99%。2016年其銷售額僅為337億元,2017年為758億元,僅過兩年就已經突破千億。1425億元的合約銷售對比2016年增長了422.85%。

同比增長率處於50%-80%的房企有10家,包括中國金茂、新城控股和陽光城均在列。在商業上有所布局的新城控股,近些年的銷售步伐也逐漸加快。2016年,新城控股的合約銷售僅為650.6億元,排名TOP100銷售榜17位,2018年則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74.29%。

迎來「雙斌」的陽光城,深得樣本企業「精髓」,2018年也正式突破千億,錄得合約銷售1586億元,同比增長66.68%。不過衝擊規模的同時,因為資金等問題,原本要拿出800億元投資拿地的陽光城,截止9月底,實際花費僅為216億元。朱榮斌回應媒體時表示:「今年本來我還想多買點地,但是由於資金等問題,還是有點掣肘,有點不甘。」談到明年,朱榮斌認為情況會比今年好一些,「至少不會更差了」。

在上述32家千億房企中,同比增長率處於30%-50%的企業達到8家,包含5家千億級房企,2家2000億房企和1家4000億房企。同比增長率低於10%的僅有1家。

回首過往,2015年僅7家房企實現千億,2016年也才是12家,行至2018年千億房企已經占據TOP100榜單的三成。按此速度,2019年千億房企或將接近50家,占TOP100榜單的一半。

4、近四成房企超額完成目標,行業分化中被擠壓的小房企生態

各家房企收穫年末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TOP100榜單中的規模分化越來越明顯。

觀點指數統計發現,2018年1-12月銷售金額20強占據TOP100榜單的半壁江山。具體而言,2018年TOP1-3三家房企,即碧桂園、萬科和恆大的合約銷售總額為19088.7億元,占100家房企總銷售額的18.76%;TOP4的融創和TOP5的保利合約銷售額總計為8650億元,占據榜單總額的8.50%。TOP6-10、TOP11-20的占比則分別為12.4%和15.44%。話句話說,銷售20強合計占榜單總額的55.1%。

在所有階梯房企中,排名21-50位的房企銷售額合計占比最大,為26.75%,是唯一超過行業前三甲的群體。這也意味着僅碧桂園、萬科和恆大的銷售額就超過榜單後半截,根據觀點指數統計,TOP51-100五十家房企的合約銷售總額為18477.4億元,占比18.16%。

隨着調控升級及常態化,一些規模更大的房企更容易獲得市場的認可,在拿地和融資上也獲得相對的優勢,而小房企的生存空間急劇壓縮,未來的日子將更加艱難。

從目標完成率來看,今年有48家房企對外公布銷售目標,從150億元-5500億元不等。根據2018年1-12月的完成情況,有38家房企超額完成目標。其中目標完成率超過130%的有4家,最高的為五礦地產,目標完成率達到176.31%。

目標完成率位於120%-100%之間的最多,有25家,占48家房企的52%。這也說明,雖然今年房地產行情不是太好,但是各個房企絲毫不敢放鬆,在規模相當於話語權的當下,卯足勁衝擊銷售目標。

48家房企中,有10家房企未能達標。這些都是布局和產品相對單一的房企。舉例而言,上市房企中有不少專注於京津冀和豪宅產品,在調控愈加深、廣、全的大環境下,相比區域型企業,布局全國化的分散和平滑風險的能力也越強。

(文章來源:觀點地產網)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17 21:04:02

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出了感情的誤區,真的很不錯!

頭像
2024-04-16 09:04:59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