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情感導師 894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來源: |深圳都市陽光心理諮詢 ID:dsygxlzx」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我的孩子怎麼了,脾氣這麼怎麼這麼大?

發脾氣,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最近,總有一些焦慮的媽媽找到我:孩子脾氣特別大,我該怎麼辦?

媽媽A:我的孩子在上小學,在學校經常發脾氣。有一次,因為做衛生的事,和班上另外一個同學竟然一言不合打起來了,最後,把掃帚狠狠摔在地上,把對面的同學嚇壞了。

媽媽B:我們做家長的,經常教育孩子要對同學友愛。但是,我發現我們家孩子特別「刺兒」,總是「欺負」同學。比如,同桌偶然用了一下他的橡皮,他竟然不依不饒。

媽媽C:我家孩子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說不得」,只要一批評他,他就「炸毛」了。有的時候,不知道哪句話說得他不愛聽了,他就發脾氣。打也打過,罵也罵過,道理也講過,軟硬兼施,都不好使,搞得我們無可奈何。

最後,媽媽們無比焦慮地問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

首先,在回答問題之前,我要說的是:我不建議輕易給孩子貼上任何「問題」的標籤。好了,明確了這個前提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問題: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脾氣這麼大?

壞脾氣,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攻擊性

在我們小時候,一般會有「全能自戀」的幻想。不要小看「全能自戀」,雖然心理學一直在講「全能自戀」的概念,但是,我們真的理解「全能自戀」帶給我們的影響了嗎?

一般而言,隨着孩子長大,這種幻想才會多多少少褪去,我們開始認識到自己、他人、外界、現實。

但是,也有人,即便長大,身上還是多多少少保留着全能自戀的感覺,並且,這部分人還不在少數。

比如,一部分強迫症患者似乎就認為:自己能控制所有,包括外部的結果,還有自己的想法。因為能控制,所以就要用各種行為去抵消自己的焦慮。

既然成年人很多還保有全能自戀的幻想,更不要說孩子。「全能自戀」的感覺,在孩子身上,是無比真實地存在的。因為全能自戀的存在,孩子會認為:只要我一表達我的攻擊性,這個世界就會被摧毀,或者,我們對面的這個人就會被摧毀。

所以,有一個階段,孩子認為:自己似乎應該為周圍發生的所有壞的事情負責。比如:很多孩子本能而堅定地認為,父母離婚,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夠乖,一定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

我的一位來訪者講過自己小時候全能自戀的一些片段。在她小時候,家裡因為電壓不穩定,所以看不了電視。這個時候,她總有一種感覺:如果今天她幫媽媽做了家務,或者,這次考試考得好,電壓就會穩,家裡電視就能看。這個時候的來訪者已經上小學三四年級的樣子,也具備現實檢驗能力,理性上,她知道,電壓這件事,跟自己考不考得好、聽不聽話沒有關係,但是,感覺上,她認為似乎是有關係的。

既然全能自戀如此真實,為了不造成「災難性」「不可挽回」的後果,孩子的第一反應是:壓抑自己的攻擊性。這個時候,一旦攻擊性壓抑不住,爆發出來,那就是「變本加厲」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脾氣非常「爆」的原因。也許,他在「爆發」之前,已經壓抑了很久。

孩子的暴躁,不一定是壞事

面對孩子如此「暴躁」的表現,很多父母會慌張,這是非常能夠理解的。

但是,父母莫急。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很可能會更有活力,心理發展也會更加健康。

二戰期間,英國政府組織戰時兒童疏散工作,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作為心理顧問。他發現,在這個漫長難熬的疏散過程中,有的孩子表現出了某些非常「叛逆」的行為:比如爭鬥、暴躁,甚至是某些破壞性行為。而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則表現得非常順從。結果發現,那些一度表現「叛逆」的孩子,因為表達了自己對這個讓人不愉悅的外界的攻擊性,心理發展反而更加健康;而那些表現順從、情緒穩定的孩子,看起來是對外界環境有非常好的適應能力,而實際上,因為壓抑了攻擊性,反而問題重重。

所以,當你的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時,你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孩子能夠表達攻擊性,這本身就不是壞事。你甚至應該高興才對。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我們能做什麼

第一,讓孩子表達。在攻擊性不會對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傷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擊性。因為,一旦遏制孩子攻擊性的表達,孩子的攻擊性很可能會由指向外界轉為指向自身。比較輕的結果,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為;比較重的,比如,孩子會自閉、抑鬱。

任何一個放棄表達自己的人,都是經歷了無數次努力表達後徹骨的絕望。

第二,積極共情,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攻擊性。無論我們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擊性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第一步,我們都要先接納孩子。而不是給孩子貼上一個「壞孩子」「不聽話」或者「不懂事」的標籤。

我的一位來訪者,三歲時,媽媽生了弟弟,因為媽媽一個人照顧不來兩個孩子,於是,就把三歲的他放到了爺爺奶奶家,並且在爺爺奶奶家附近上幼兒園。六歲時,當他需要上小學了,這時的弟弟也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才把他接回到自己身邊。他回憶說,記得剛回家的時候,脾氣很差,經常亂發脾氣,還愛摔東西。爸爸媽媽開始的時候,似乎還理解他,也覺得他這麼多年不在身邊,有些內疚,還肯哄他,後來逐漸就失去了耐心,當他再發脾氣,爸爸媽媽就用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眼光看他,充滿了「嫌棄」,覺得: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很多在孩子小時候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和孩子暫時分離的父母,在接回孩子後,似乎希望孩子能馬上出現「奔向父母懷抱」這樣的溫馨場面,可事實上其實不會。一般來說,重聚之後,孩子會先去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肯拿出足夠的耐心,接住了孩子的攻擊性,接下來才會出現父母想象中「溫馨」的畫面。

在《銀河補習班》這部影片中,兒子在見不到父親的那些年裡,非常想念自己的父親,但是,就在時隔多年、終於見到父親的一剎那,並沒有「跑過去擁抱父親」,而是:先是當沒看見,然後是不說話、生悶氣,接下來,是對父親的拳打腳踢……當父親抗住了所有這一切,最後,才是父子倆「抱頭痛哭」。

第三,在共情和接納之後,我們再嘗試看到孩子攻擊性背後,到底在表達什麼。

比如,文章開篇的幾位媽媽的焦慮。

對於媽媽A闡述的情況:我們可以去了解孩子這次衝突的細節和全過程,以及和發生衝突的對象之間的關係,也許,孩子表達攻擊性,只是在嘗試建立關係;

對於媽媽B闡述的情況:孩子因為同桌用了他的橡皮而不依不饒,也許,孩子在嘗試建立界限;

對於媽媽C闡述的情況:「孩子各方面都很好,就是不能接受批評」,那麼,孩子的攻擊性是不是算是一種「抗議」呢?對自己各方面都「很聽話」的「補償」?或者,在抗議父母的高壓管理?都可以嘗試去探索。

第四,引導孩子建設性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攻擊性之所以會被破壞性表達的一個原因,是孩子的言語化能力不夠,以及社交技能的欠缺。所以,引導孩子去表達,非常重要。此外,有效地將攻擊性中潛藏的活力進行正確的引導,也很重要。比如,可以將這部分活力轉化為孩子對某件事情的興趣,轉變為孩子的創造力等。

總之,孩子的「暴脾氣」並非洪水猛獸。如果你正在面對這個情況,在這個局面里,重要的,不是孩子的脾氣到底有多差,孩子的暴脾氣,真正考驗的,是父母。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是否能成功度過這一階段,至關重要。

謝謝你看完文章,創作不易,請點亮【贊】+【在看】+【轉發】,讓更多人看到。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3-12 07:03:55

我聽別人說過,值得推薦的情感機構

頭像
2023-11-26 14:11:31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