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魯迅《藥》裡夏瑜原型,犧牲後無人認領屍體,死後遷墓十次

情感導師 8389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1907年7月15日,秋瑾跨出牢房,從容走向了刑場。在赴難前,她向李鍾岳提出了三點要求:一、請作書別親友,二、臨行前不能脫衣帶,三、死後不梟首示眾。李鍾岳答應了她後兩條。

《申報》這樣描述秋瑾遇害的情景:女士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元色生紗衫褲,腳穿皮鞋,釘有鐵鐐,兩手反縛,由山陰縣署至軒亭口,一路有兵防護。

天剛蒙蒙亮,刑場已經聚集了大量的民眾,他們不知道秋瑾是誰,所犯何罪,只是知道她革命黨人的身份,但是從未表現出對一個將死之人該有的同情,他們更不知道這個革命黨人是為何而死,為誰而死。而魯迅先生的《藥》便以夏瑜來隱喻革命烈士秋瑾,烈士的鮮血,在他們看來只是被愚昧的群眾當作來救命的藥引子,這在當時絕對不死道聽途說的事情,更體現了在封建社會,中國人的劣根性。

而秋瑾卻不知道,生在當時的中國人是麻木的,是愚昧的,她只是抱着強烈的革命訴求,希望以自己的死,來喚醒國人,以自己的鮮血來喚醒每個人的愛國之心,讓無情麻木的人,可以有一點感情,讓有愛國之心的人更加憤慨。

秋瑾:魯迅《藥》裡夏瑜原型,犧牲後無人認領屍體,死後遷墓十次

彼時的中國早已經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清政府是如此腐敗,而此時的中國人卻仍舊在醉生夢死,他們不知道有這種危機感,即使內憂外患,他們仍舊麻木無知。

秋瑾在回國之初便曾對湖南志士寫過信:

"吾自庚子以來,已置生命於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且光復之事,不可一日緩,而男子之死於謀光復者自唐才常以後,不乏其人,而女子則無聞焉,亦吾女界之羞也。"

很明顯,秋瑾從回國伊始,便抱了為革命死而後已的決心。

1875年11月8日,秋瑾生於祖父秋嘉禾在廈門的官邸,此時,他在福建廈門一帶作知縣,兒子和兒媳就在自己的身邊,秋瑾出生的時候,父親給她取名為秋閨瑾,乳名玉姑。父親給她取名,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像美玉一樣,品行高潔,而一"閨"字,則看出其局限性,他們都希望秋瑾作為大家閨秀,深藏閨閣之中。而在秋瑾成年後,則和長輩們希望的大不相同,她把名字里的"閨"字去掉,取號"旦吾",自號"鑑湖女俠"。

秋瑾祖籍在浙江紹興,自其高祖開始,秋家後人都飽讀詩書,為人做官都深得百姓愛戴。秋瑾父親秋壽男,自考中舉人,任過多地的地方官,但是因為沒有賄賂上級,而屢次仕途不順,但是在政務上也從不懈怠。秋瑾的母親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善詩屬文。

秋家自其祖輩以來皆功名及身,雖然幾代人都在官場,但是都是兩袖清風,剛正不阿,勤政愛民,這樣的家族風氣,對秋瑾的剛正不阿的性格長成也有很大的關係。

秋瑾

小時候的秋瑾備受寵愛,在家境還算富裕的家庭里長大,無論是環境還是教育都備受薰陶,所以她善女工,工詩書。

更值得一提的是,秋瑾自小就萌發了女權思想,小時候讀到女性傳奇故事的時候,她便對裡面的女俠特別佩服,特別嚮往。本來在父母的教育下應該是一個大家閨秀,而與眾不同的是,秋瑾更加喜歡擊劍騎馬,舞刀弄棒。

詩酒的薰陶,武術的影響,秋瑾也逐漸養成了豪放不羈的性格。

到了1894年,此時的秋瑾已經19歲,祖父去世,她跟隨父親去紹興老家奔喪,再回去的時候,已經是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早就內憂外患,而每次戰爭的爆發,幾乎都對中國不利,秋瑾也是憂心忡忡,只是自己是個女子,不得不最後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21歲那一年,父母做主,她嫁給了富商王黻臣的兒子王廷鈞。

當時秋瑾才女之名已經遠揚,加上王家曾經和秋瑾有過幾面之緣,秋瑾長相俊秀,加上彼時的秋家還算是財權兼備,而王家,王廷鈞長相帥氣,通八股,善文墨,門當戶對,很快便結下了親事。但是對於秋瑾而言,這樁婚姻,成為後來困住她的牢籠。

在結婚伊始,夫妻二人算是相敬如賓,比較恩愛,結婚第二年,秋瑾便生子沅德,作為王家的長孫,公婆也很開心,王家對秋瑾很滿意,丈夫也很喜歡這個才女,經常向朋友炫耀妻子懂得詩詞。

只是,外人看來幸福無比的家庭,只有自己才知道其中的苦楚。

王家,其實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封建大家庭,有着封建大家庭的各種條條框框的禮數,婆婆家教頗嚴,每天三次請安,不得延誤,並且喜歡雞蛋裡面挑骨頭,思想閉塞,秋瑾偶有閃失,就會被斥責。

秋瑾自小也是被寵愛的,不受約束習慣了,在這樣牢籠一般的家庭里生活,心裡自然是有苦難言。

而丈夫更是讓人失望,生在富庶之家,從小被溺愛,缺乏陽剛之氣,遊手好閒,不學無術,更是膽小如鼠。

秋瑾比較關心時事,而丈夫聽聞便斥責秋瑾,"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秋瑾怎麼可能是平常人家的女孩子呢?

《馬關條約》簽訂以後,百日的維新變法拉開了序幕,而秋瑾所在的湖南更是變法比較活躍的地方,雖身處深宅大院,但是她無時無刻不關心變法的事情,但是維新變法失敗,秋瑾深受打擊。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沿海的北方城市遭殺戮,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秋瑾身在南方,卻十分關心北方的局勢,只是一介女流,空有報國之心。

但是反觀王廷鈞,卻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可見當時中國大多數人都像王廷鈞一樣的想法,國家的興亡與自己無關,只要不要影響到自己,而面對丈夫的這種態度,秋瑾更加失望,沒有共同語言,三觀不一致的兩個人也是註定走不長遠的。

一年後,秋瑾生下女兒,不久父親病逝,秋家移居湖南,並與王家合資開了錢莊,不久人財兩空,秋家開始家道中落,世態炎涼,公婆對秋瑾也不似以前一樣熱絡。

處在這樣的家庭里,公婆是封建大家長的形象,丈夫膽小如鼠,思想狹隘,胸無大志,這完全和秋瑾是兩個世界的人,逐漸,他們的婚姻關係也名存實亡。

1903年,秋瑾隨夫北上,和丈夫在北京的日子,使秋瑾看到了官場的腐敗,社會的貧窮以及外國人的飛揚跋扈,自己能做什麼呢?唯有儘自己最大的力量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在這裡她認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閨中密友吳芝英和後來的徐自華。她也不再拘泥於做家庭婦女,全職太太,經吳芝英的介紹,秋瑾還認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她也對政治的事情愈發有興趣。

秋瑾閨蜜吳芝英

秋瑾從小外向,灑脫不羈的性格,終於突破了束縛,她經常穿着一身男裝,戴着一頂鴨舌帽,走在大街小巷,而婚後生活的苦悶,愈發讓她覺得苦悶和不幸,她是如此,中國有多少個像她一樣的女性呢,她們可能也有滿腹熱血,只是封建禮教的壓制,她們只能被當作玩物。她要作出反抗,穿一身男裝出去,使自己變得更加灑脫,不受束縛,這便是秋瑾反抗的第一步,也因此惹來丈夫的不滿,導致了秋瑾的第一次離家出走。

第一次的矛盾只是個開始,後來會有千千萬萬個矛盾,最大的矛盾便是秋瑾出國的事情,彼時,陳靜齋帶來了一本《留學公函》,秋瑾對這件事情很感興趣,學習日語,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王廷鈞對於這種行為,自然是堅決反對,為了阻止妻子出國,他想盡辦法,藏起了秋瑾陪嫁的首飾,此舉導致他們夫妻關係更加惡化,後來秋瑾在《精衛石》中將王廷鈞寫成一個不堪的人物。

王廷鈞看妻子去意已定,只能達成協議:"王廷鈞給秋瑾萬元作留學費用,從此二人行動各不相干,秋瑾從家中搬離,子女由男方撫養"。

搬出王家,秋瑾別無去處,只能住在吳芝英家,1904年正月初七,二人交換同心蘭譜,結為姐妹。

吳芝英不僅僅對秋瑾有知遇之恩,更是在秋瑾落魄之時將她收留,出資幫助秋瑾辦《中國女報,秋瑾犧牲之後,為她"埋骨西冷"的願望而東奔西走。

1904年,秋瑾與服部繁子一起啟程,前往東京,從此,也正式開始了自己留學生的生活。秋瑾先參加日語講習所,學習之餘,她還會抽出時間參加同鄉會,認識了當時的留學生王時澤,他在秋瑾就義後撰寫過《回憶秋瑾》成為研究秋瑾的重要史料,是年秋,二人參加了革命團體"三合會",秋瑾成為三合會的軍師。

秋瑾此次留學日本的目的就是學習如何救國救民,而找到了革命團體,對於秋瑾而言便是找到了救國的途徑,更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而在這段時間裡,她和宋教仁,周樹人,陳毅,歐陽予倩等人交往甚密,宋教仁更是與秋瑾多次促膝長談,關於革命的策略和理想在秋瑾的心裡也逐漸明晰起來。

1905年8月2日,孫中山召集了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團體在東京成立了同盟會,辛亥革命的萌芽在此開始逐漸茂盛起來,九月份,經過宋教仁的推薦,秋瑾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孫中山先生,並宣誓加入同盟會,秋瑾此刻開始成為一名正式的革命黨人,成為正式的一名革命戰士。

此外,她更是參與了婦女解放的額各種社會活動,創建婦女團體,呼籲興辦女學。

同盟會成立,革命形勢風起雲湧,此時的清政府逐漸有了危機感,要求日本政府驅逐在日本的革命黨人,並限制日本留學生的自由。

影視劇里的秋瑾

此時的日本留學生也處在水深火熱中,秋瑾等人主張留學生回國,而日本政府卻站在清政府一邊,不斷發文攻擊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留學生似乎在這裡看到了絕望,甚至有的不堪侮辱,壯烈自盡。此時的日本再也不是留學生能落腳求學的地方,秋瑾等人主張留學生立刻回國,回國後的秋瑾主張創辦學校,並見到了自己好姐妹吳芝英。

1905年,回國以後,秋瑾在紹興參加了光復會成員會議,向廣大青年宣傳革命主張和救國方針,還會進行一些軍事訓練,在這個時候,秋瑾認識了自己生命中第二個好友,徐自華。

在秋瑾的影響下,徐自華,這個因丈夫早逝而哀怨命運的女子,很快覺悟,很快便加入了民主革命的行列,秋瑾就義後,她還參加了光復上海戰役,宣傳秋瑾的革命事跡。

秋瑾在回國時候的工作,也遠比在上海的時候更加有意義,她在日本找到了救國之路,回國後便開始了革命工作,除此之外,秋瑾還擔負着振興女權的另一使命,啟蒙中國女性,促進女性的覺醒。她希望我國的女子能像歐美女性一樣,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雖然以她一己之力,很難喚醒全國女性,但是自己在潯溪任職期間,她也使很多無辜少女避免了一樁樁不幸的婚姻。

在封建社會的中國,秋瑾的行為,對於普通的中國民眾看來,無異於是一種異端,在他們眼中,秋瑾便是那個禍國殃民的人,尤其是地方上頑固的封建大家庭說秋瑾是"穿着男人衣服到處浪蕩的壞女人"是"受到革命黨蒙蔽的壞分子",在眾人聲討中,秋瑾在這個地方也無法再待下去,她回到了上海,繼續為婦女解放事業奔走。

在上海,她開設了《中國女報》,致力於將女權與整個國家,民族的解放緊緊聯繫在一起,女人只有突破封建的桎梏,才能獲得新生,她通過書籍,報紙和雜誌進行宣傳,用口語化的文字勸告千萬的姐妹,那看似富貴的,幸福的生活,其實猶如金絲鳥籠一般,是奴隸一樣的生活。

"二萬萬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萬萬女同胞,還依然黑暗,沉淪在十八層地獄,一層也不想爬上來。一生只曉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馬。"

可惜的是《中國女報》因為資金短缺而停刊,期間徐自華姐妹仍對秋瑾鼎力相助。

但是《中國女報》的出現,也呼籲了很多中國女性的覺醒,秋瑾是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來系統提出爭女權的第一人,她為女性的獨立描繪了一幅新的藍圖:女子經濟獨立,在家受到家族的歡迎,在外得到朋友的教益。

秋瑾字

當時革命思想的局限性,秋瑾除了呼籲婦女解放之外,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通過這個而達到促進革命的目的。

《中國女報》停辦以後,秋瑾返回浙江,開始準備起義的事宜,1907年3月8日,秋瑾開始組織浙江革命力量準備起義的事宜,浙江的大通學堂便是秋瑾任職的地方,並組織動員學院參加了光復會,開始實行軍事化管理。從招生,到加強管理,還號召女性來參加革命,只是所來報名的女性甚少。

隨着辦學經費越來越緊張,她只能硬着頭皮去來湖南向王黻臣所要錢財,王黻臣以為她窮途末路,想要回心轉意,於是給力秋瑾3000大洋,希望她能和王廷鈞重新在一起,於是派人跟蹤監視她的一舉一動,但是秋瑾仍舊找機會逃跑,自此以後,她和王家再無來往,與王廷鈞再也沒有再見面。

秋瑾死後兩年,王廷鈞也一病不起。

"秋瑾死後,王廷鈞遭大故,奉湯藥數月,哀傷過度,體漸消瘦......病延兩載,遂不起,年三十,葬潭邑三都四甲葉子塘巳山亥向。"

這是後話。

1906年12月,同盟會各處起義均失敗,會員殉難的消息也是接踵而至,加上秋瑾母親去世,自己只能匆忙奔喪,回來接着準備起義的事宜,經過半年,她組織光復會成員600餘人,擴充革命力量。

1907年,光復軍成立,秋瑾開始擬定光復軍的軍制,同年6月,秋瑾決定提前放暑假,準備組織起義,安排起義計劃,但始料未及的是,武義黨人聶李唐保密不慎,消息泄露,革命黨人名冊被清政府知道,多名革命黨人罹難。

徐錫麟到安徽以後,由安徽巡撫恩銘提攜,掌管安徽的巡警、治安大權,並自己偷偷發展來一批革命武裝力量,但是後來他"光漢子"的化名也被叛徒出賣,寂靜安排,決定7月8日安排畢業典禮,藉機邀請省內官員參加,一網打盡。

恩銘得知之後將畢業典禮提前兩天,起義軍措手不及,只能利用他自己組織的人起義,200多個起義軍死的死,逃的逃,最後只剩下三十餘人,最終在消滅100餘人之後,全軍覆沒,當日徐錫麟就被折磨致死。

秋瑾這一方也因為徐錫麟的失敗,決定7月19日在此採取行動,但是,徐錫麟被捕後,秋瑾的詩詞文章被清政府拿到,成為日後株連秋瑾的證據,通過叛徒出賣,秋瑾起義也無法進行,清政府決定立即捉拿秋瑾。

7月11日,清政府從紹興派兵300人去抓捕秋瑾,,附近學堂人聽到風聲以後去通知她,讓她儘快離開,秋瑾不為所動,她決定抱着必死的決心,與清軍死磕到底,不久清軍便攻入來大通學堂,抓走來秋瑾,還有一些詩詞,革命文檔。

秋瑾被抓以後,當晚便被提審,她鎮定自若地回答"文稿是我所作,日記、信件也是我所寫,革命黨之事不必多問"。為了讓秋瑾屈服,他們多次給秋瑾上酷刑,在冰冷的牢房裡,秋瑾充滿憤懣不安,自己從小便崇拜俠客,為了去日本留學費盡心思,為了結交革命志士,挽救民族危亡而竭盡全力,如今卻身陷囹圄,自己怎能不嘆息。在監獄冰冷的牆壁上題《感懷》:

莽莽神州嘆陸沉,救時無計愧偷生。摶沙有願興亡楚,博浪無椎擊暴秦。國破方知人種賤,義高不礙客囊貧。經營恨未酬同志,把劍悲歌涕淚橫。

衙門裡的人也擔心秋瑾手下有眾多的革命志士,趁機聚眾鬧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編造秋瑾供詞,逼迫她畫押,結案。

1907年7月15日,李鍾岳去監獄提人,赴難前秋瑾提出了幾點要求,也算是最後的遺書:"第一、請作書別親友;第二、臨刑前不能脫衣帶;第三、死後不梟首示眾。得到應允後,秋瑾奔赴刑場。

秋瑾死之前,便如前文所說,聚集了很多民眾,他們都在一輪紛紛,像討論八卦一般,但是卻沒有對秋瑾表現出絲毫的同情。

一個為了民族的未來,為了四萬萬中國人的未來在和腐敗的清政府搏鬥的時候,在自己臨行前,她所致力於救贖的人卻如此冷漠,那時的秋瑾可能是絕望的,人民的劣根性,冷漠到了如此的程度,實在是令人心寒。

秋瑾就義後,因為家人疏散,到處逃亡,無人來認屍,只有大通學堂的人用涼蓆裹住,草草埋在了臥龍山北麓,這是秋瑾首葬。

1908年2月,秋瑾被葬在西冷橋畔。她的結拜姐妹吳芝英親書墓碑"鑑湖女俠秋瑾之墓,徐自華親撰"鑑湖女俠秋瑾墓表"。後秋瑾的墓先後被秋瑾夫家出面,遷至湖南與王廷鈞合葬。

秋瑾死後若干年內,她的屍骨一共經歷了十次遷葬,最後在上世紀80年代,在鄧穎超的主持下,秋瑾的墓才正式葬在孤山西麓、西冷橋東。

秋瑾犧牲的噩耗傳來,曾經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愛國志士和有志青年,遭受了極大的刺痛。

報紙也首次刊登關於秋瑾遇難的消息,《申報》認為她是被栽贓陷害。民間也都議論紛紛,秋瑾被冤死,秋瑾不是強盜,不應該到那裡去殺;秋瑾不應該被斬首......

這樣的討論,即使是朝廷,也拿不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隨之,又開始競相宣傳秋瑾生前的種種事跡,《申報》

"聞女士擅口才,每登演說台,雄辯恣肆,往往傾動眾耳,掌聲如同白日春雷"。

秋瑾生前,無論是報社還是平常百姓,都對她的宣傳無動於衷,而在秋瑾就義之後,在大家眼裡,秋瑾是否是革命黨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是巾幗英雄。

秋瑾的死不僅在社會上引起輿論風暴,在浙江官場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很多官員被撤職,很多官員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山陰縣令李鍾岳在秋瑾就義三月以後,也因良心不安而自縊而死。

雖然,秋瑾沒有看到革命成功之日,但是她的精神卻一直被人銘記於心,後來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中將秋瑾作為"最崇高的革命烈士",為秋瑾紀念館題詞。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以各種形式來紀念秋瑾,學界也逐漸有秋瑾的傳記和年譜問世。

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女性,她的豪情,她的民族大義,她為女性追求應有的權利。她慷慨赴死,以她的死,喚醒沉睡千年的中國民眾,她的精神,將一直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06 20:04:42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頭像
2024-04-05 21:04:26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4-01-13 17:01:26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