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情感導師 548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他的電影,就是中國的新聞簡報/《海上傳奇》

慘澹的電影行業催生了網友無窮的幽默感:「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三十年,我心想還有這等好事。」這是最近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則笑話。

但比起影迷們在觀影體驗上的長時間空檔,全世界的名導們可都沒有閒着。

好萊塢著名導演昆汀變身「高產影評人」,在影院官網上狂寫影評,藉此顯擺自己龐大的冷門影片觀影量;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七宗罪》的導演大衛·芬奇順勢加入直播行列,遠程給450名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網課;

電影界的「活化石」戈達爾老爺子,穿着綠色針織坎肩和燈芯絨長褲,也搞起了一場名為「新冠疫情下的影像」的直播。有網友仔細數了數,光是評論區留言的語種就有十幾種……

90歲的戈達爾,依舊文藝范兒十足。

中國導演里,最忙的應該是賈樟柯。

原定3月底全球發行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和4月舉辦的「呂梁文學季」,都因為疫情被迫延後。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余華和梁鴻為敘述者。

3月初從柏林電影節歸來的賈科長,隔離在家期間,搞起直播、開設音頻節目,講述自己的電影經驗。

上周,賈樟柯導演以「疫情」為背景創作的短片《來訪》上線,短片用一次到訪,描繪疫情之下,人人自危的各種生活日常,又表明在危機之下,人類彼此聯結的強大生命力。

近日,第三次成為人大代表的他,在兩會上提出如何讓老人適應智能時代的提案,比起「設立離婚冷靜期」「禁止單身女士凍卵」,賈樟柯的這一提案反倒顯得格外質樸和接地氣。

前段時間,導演賈樟柯在荷蘭某電影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步履不停》,文中如是說:

「這個世界的導演可以分為兩種:經歷過戰爭的和沒有經歷過戰爭的。這種經歷的差異,代表着對人性和社會的不同理解視野。也許多年之後,我們可以說,這個世界的導演可以分為另外兩種:經歷過新冠疫情的和沒有經歷過新冠疫情的。」

賈樟柯:「這組短片目的是展示生命的勝利。」/《來訪》

小鎮青年賈樟柯

1988年,33歲的張藝謀憑藉電影《紅高粱》一舉摘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人首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

張藝謀身着一套略顯寬大的西裝,在台上發表獲獎感言:「今晚這座獎頒給我們,你們同時也給了中國年輕電影人去創作更好的電影的機會。」

張藝謀上台領金熊獎。

幾個月後,《紅高粱》在國內上映,引發全民狂歡。從集中主義生活走來的中國人,瞬間被影片中濃烈揮灑的色彩、張揚豪放的個人精神所感染,包括剛成年的山西小子賈樟柯。

儘管彼時的他,還不明白張藝謀在柏林電影節上的那句話對他意味着什麼,但那首《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還是隨着鞏俐晃動的花轎和姜文高大的身軀,唱進了小鎮青年賈樟柯的心裡。

鞏俐一定是八九十年代小鎮青年的共同女神。/《紅高粱》

賈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陽,汾陽四面環山,這座沉悶、陰鬱的小縣城,留給賈樟柯最深的印象,只有灰濛濛的天空、舊城牆外蜿蜒曲折的公路和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破敗街道。

3年後,中學畢業的賈樟柯,為了考學,離開汾陽到太原學畫,其間偶然看到陳凱歌的《黃土地》。

驚艷與批判齊飛。/《黃土地》

中國蒼茫的西部大地第一次成為電影的敘述主體。電影中大片的黃土高原喚起賈樟柯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我通過這個突然發現電影的一種可能性——原來電影也可以拍我們自己的生活。」

從此,賈樟柯心裡萌生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想法。

1993年,賈樟柯以23歲的「高齡」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學習電影理論。大一一整年,他每個星期能看兩部最新的國產電影,漸漸地,他對那些空洞無物的主旋律電影開始反感。

迷茫之際,侯孝賢導演的《風櫃來的人》給了他極大的衝擊。張新穎教授說道:「(自此)賈樟柯意識到,幾個小青年亂七八糟的事可以變成電影,可以變成創作。」

侯孝賢的青春情懷都濃縮在這部《風櫃來的人》。

他和同學成立「青年實驗電影小組」,四處借來拍攝設備,邊拍邊籌錢,終於拍出他人生中第一部電影《小山回家》,講述男主人公小山在北京被老闆開除後,四處走訪老鄉,想找人結伴回鄉的孤獨遭遇。

電影的「全球首映式」極不順利,二三十個同學擠在幾平米的宿舍,一同觀看這部50分鐘的電影,當片尾字幕升起時,宿舍里只剩賈樟柯和副導演兩人。

《小山回家》雖然沒有在同學中受到好評,卻意外在香港某短片比賽中得了獎,5萬塊的獎金成了賈樟柯在個人影史上的第一桶金。

每次賈科長客串電影,都會留下幾句名言。/《小山回家》

1997年,此時正值「九五計劃」發展期,城市化的潮浪首先衝擊汾陽這座封閉偏遠的小縣城。在一次回家探親中,父親跟他說:「你應該去街上走走,縣城主街很快就要拆掉了。」

這讓賈樟柯感到不安,他想起自己小學畢業時,身邊的許多同學因家庭經濟等原因放棄學業,很多人為了生計成為職業小偷。這種因緣際遇不同所造成的命運懸殊,深深烙印在賈樟柯的腦海中。《小武》由此孕育而生。

電影中男主人公小武是遊走於汾陽城的一個「慣偷」,他在迅速變遷的時代下被動成為舊傳統的代言人,相繼遭受友情、愛情、親情的多重背叛,最終尷尬窘迫、茫然無措地面對自己的未來。

賈樟柯說:「這是一部關於現實焦灼的電影,一些美好的東西正在從我們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們面對坍塌,身處險境,生命再次變得孤獨從而顯得高貴。」

《小武》最初有一個相當長的名字:《靳小勇的哥們兒、胡梅梅的傍家、梁長有的兒子:小武》。

《小武》開拍前,賈樟柯手上只有一部短片的投資,不夠支持《小武》這部長片的製作。為了節約拍攝成本,賈樟柯決定用當時已經快淘汰的16mm工藝來拍攝。

這部花費21天、30萬元成本的長片,意外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和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賈樟柯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1998年,《小武》參加法國南特影展,首映結束後,賈樟柯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在街上瞎逛,路過一家海鮮店,正當他目不轉睛地盯着水箱裡的動物時,突然肩上被猛拍了一下,回頭一看是侯孝賢導演。

侯孝賢和賈樟柯雖然此前只在機場見過一面,此刻卻仿佛已經成了熟人,侯導說:「小賈,剛看完了你的電影,那男的和女的都選得不錯。」

賈樟柯羞澀地沒有回應一句話,兩人佇立在十字路口、海鮮店外,都不知道該往下說些什麼。

在侯導面前,賈科長好乖。

時間調回到十四年前,憑藉《風櫃吹來的人》同樣獲得南特金熱氣球獎的侯孝賢,肯定不會意料到十幾年後,中國大陸會冒出這麼一位令人驚喜的青年導演。

同樣的,還在汾陽城內爬着舊城牆、連《紅高粱》都還沒看過的賈樟柯,肯定也不會預料到,若干年之後,眼前的這位前輩,會如何教會他個體敘事的寶貴之處。

「他的電影,就是中國的新聞簡報」

2010年9月,賈樟柯攜新作《海上傳奇》到多倫多電影節做北美首映。《做了一個漢奸夢》一文中記錄下他此次參展的一段「特殊」經歷:

放映結束後,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女生問導演賈樟柯:「你為什麼要拍這樣髒兮兮的上海,拍這些有政治色彩的人,給西方人看嗎?你有沒有考慮過,你的電影被外國人看到,會影響他們對上海、對中國的印象,甚至會影響外國人對中國投資的信心?」

賈樟柯聽後也憤怒起來:「想那麼多外國人幹嗎?就為了那些投資,為了外國人怎麼看中國,我們就忽視一種真實的存在嗎?中國十三億人口中有很多人依舊生活在貧窮的環境,難道我們可以無視嗎?」

短暫的沉默後,女生輕蔑一笑,說道:「是啊!為了祖國的尊嚴,我們當然不應該描述那些人的情況。」

賈樟柯被這句話驚成了傻子。

如果你認為電影只是一場美夢的話,那你一定錯怪了它。/《海上傳奇》

「依靠出賣中國苦難迎合國際認同、換取個人好處」,賈樟柯的成長之路上一直伴隨着這樣的誤解和惡意。

事實上,這樣的批評聲隨着上世紀80年代第五代導演的崛起就已經開始,一直延續至今,並在賈樟柯身上得到最大的擴音。

賈樟柯的可貴之處,恰恰在於他對小人物的塑造,對「不可敘述之事」的書寫。

他關注時代洪流中每個個體的苦難和掙扎,展現每個底層人物的情愛糾葛,揭開他們無法擺脫的孤獨宿命。

《小武》中的小武和胡梅梅,一個是屢教不改的市井小偷,一個是無依無靠的歌舞廳小姐,倆人從一段不知所起的曖昧之情中,互相找到一絲慰藉,最終卻被證明一切只是兩人的自我欺騙。

電影以宋丹丹和趙本山的一段二人轉錄音開篇,「點就有呀,六六六六六啊 ,哥跟小妹的感情厚啊,五魁手呀,別脫扣啊,孤獨寂寞多難受啊……」這段難登大雅之堂的段子充分展現了底層邊緣群體低俗、壓抑的精神世界。

小偷和陪唱女的愛情,可能只是一種商品交易。/《小武》

《站台》着墨於縣城文工團一群小年輕的成長經歷,他們本有着穩定職業,卻因為承包改革,淪落江湖,四處流竄。

電影中鍾萍為了掩蓋未婚先孕的醜事,從遍地熟人的縣城偷偷跑到偏僻的農村做墮胎手術。墮胎之時,廣播裡播放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的喜訊,個人悲喜悄然鑲嵌進國家的宏大命運之中。

《三峽好人》通過韓三明尋妻這一看似溫情的主線故事,牽扯出三峽工程背景下,百萬移民的搬遷問題。

電影結尾,三峽移民紀念碑火箭般拔地而起、升入天際,為這一現實主義故事摻入一筆魔幻色彩,使三峽庫區在電影中成為真正的異托邦。

遠處半空中走鋼絲的人,預示着工人階級的艱難處境。/《三峽好人》

小偷、妓女、煤礦工人、黑社會大哥、勞改犯……賈樟柯的電影中,隨處可見小人物,永遠在關注這些「沉痛肉身」下的精神世界。

正如他自己所說:「電影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

他不僅描寫邊緣人物的麻木、壓抑,同時也能意識到他們的反抗鬥爭,瞥見他們精神世界的彌足珍貴之處。

《世界》中的「二姑娘」在加夜班時出事故重傷,在生命垂危之際寫下自己生前欠下的所有債務;

《任逍遙》中的小濟和斌斌為了實現他們心中的英雄夢,掛着一包假炸藥去搶銀行,卻被保安嘲笑「好歹你拿個打火機啊」。兩人的英雄夢還沒開演就潦草收場。

《山河故人》裡的煤礦工人梁子,面對身為煤礦老闆的情敵張晉生,依然選擇繼續追求心愛的女人沈濤,在沈濤選擇張晉生後,梁子用離開故鄉來挽回尊嚴。

三角情感糾葛中,大多會以一方的離開為結局。/《山河故人》

徐崢認為賈科長的身上有一種很獨特的、不在規則體系和預料之中的東西。

作家梁鴻卻認為,「賈導有一個清晰的線索,貼着我們的時代在走。」「我們時代的精神特質到底是什麼。如此的灰塵滿面,卻又如此的美麗、尊嚴。」

賈樟柯自己說:「我願意直面真實,儘管真實中包含着我們人性深處的弱點甚至齷齪。我願意靜靜地凝視,中斷我們的只有下一個鏡頭下一次凝視,我們甚至不像侯孝賢那樣,在凝視過後將攝影機搖起,讓遠處的青山綠水化解內心的悲哀。我們有力量看下去,因為――我不迴避。」

這樣的關注含蓄、樸素,承載不了更廣闊的宏大敘事,卻會經過時間的沉澱和發酵,展現出別樣的可貴。

放肆坦誠的江湖遊俠

才最難能可貴

賈樟柯一直是中國導演行業里的一朵奇葩。

文藝片導演往往給人一種「苦守寒窯、錢景慘澹」的印象,但賈科長卻從不差錢。

從處女作《小武》到後期的《山河故人》,每一部電影,他幾乎都能靠海外版權收入收回成本。投資僅30多萬的《小武》,更是在全世界賺了五百萬的版權費,讓賈科長在28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之一,賈樟柯審視資本卻又不反對商業化。他籌備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辦呂梁文學季、出書、做學術演講……賈樟柯渾然浸身於資本之中,卻又能保持對資本霸權、欺壓的審視。

他說:「因為我覺得這個世界就是按商業模式連接起來的,我們勞動去獲得收入然後生活下去,這是人類社會自然的結構。」

很少有現役導演會成立電影節。/圖蟲創意

賈樟柯還是歐美影業的寵兒,《江湖兒女》屢屢被美國各大媒體選入年度十大佳片,更被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選入自己2019年最愛電影的名單。

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體質也為他招來很多爭議,除了「討好外國人」「迎合資本」的質疑,御用女演員兼妻子趙濤也讓很多影迷對他的作品敬而遠之。

從《站台》到《江湖兒女》,20年間,賈樟柯矢志不渝地拍自己的電影、捧自己的老婆,從不遷就中產階級的審美舒適度。因為在賈樟柯心裡,趙濤就是她目之所及最好的女演員。

這樣的解釋或許多少出於賈科長對妻子趙濤執拗的愛意,真正的影迷也不會因為一部電影中「含濤量」的多少,改變自己對影片的評價。

《江湖兒女》中趙濤與廖凡在迪斯科跳舞的畫面被美國權威雜誌《Vogue》評選為2019年全球最具風格化電影的11個「最佳時尚時刻」之一。

賈樟柯從一個血氣方剛的小鎮青年,逐步成長為這個時代最坦誠的記錄者,從個人敘述的框架走出,走向更廣闊的江河湖海,成為其中放肆坦誠的遊俠。

賈科長的可貴之處,正如博主@絲綢尾巴第二季所說:「在中國這樣一個既有傳統入世觀,又趕上市場經濟躥漲的地方,要誕生一個誠實如賈樟柯、關懷如賈樟柯、實踐如賈樟柯的創作者,真的是難上加難。」

參考資料:

《賈想:賈樟柯電影手記》賈樟柯.台海出版社

《步履不停》賈樟柯.北青藝評

《國外導演隔離錄:做高冷直播、講老友八卦、被女兒剃頭》新京報

《電影最適合的放映地在電影院》北京青年報

《賈樟柯柏林大師班實錄:我期待一個真正自由的個人化時代》導筒directube

《賈樟柯:山河帶礪念故人》 余楠.南方人物周刊

《賈樟柯談短片處女作拍攝》鈦媒體

《Mr. Ok 來到柏林》賈樟柯

《梁鴻×賈樟柯:留下這個村莊——用影像、文字重建記憶空間》新京報文化雲客廳

《論賈樟柯電影的孤獨意識》李安琪

《賈樟柯電影對不可敘述之事的敘述》韋亮節

《為大時代的小人物寫傳:對話賈樟柯》創作談

《賈樟柯電影的尊嚴書寫》寇漾

《最後的遊俠:賈樟柯論》尹泓

《作者電影的賈樟柯式「悲憫情懷」》郭增強、楊柏嶺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2-04 17:02:29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頭像
2024-01-20 00:01:32

求助

頭像
2023-08-01 05:08:36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