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情感導師 544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城市的繁榮,增加了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明朝初年,社會相對安定,洪武、永樂年間,除了原有的城市繼續有所發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商業中心。居住於城市的政府官吏,大中地主和富裕商人,以及為這些人服務的各階層的城市居民,都需要包括瓷器在內的手工業品。加之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八次出使「西洋」,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刺激了屬工業生產的繁榮,因此,永樂、宣德年間瓷器生產出現了新的局面。

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時期的大窯場如磁州、龍泉等地仍有燒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細陶瓷器生產遍及山西、河南、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其中,德化的白瓷和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更是這一時期的特殊成就。而福建、廣東等地的外銷瓷生產也有着相當大的規模。但是,就整個制瓷業來說,代表明代水平的是全國制瓷中心——江西景德鎮。

一、【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在宋、元時期已經相當發達了,為明代當地瓷業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由於經濟的逐漸恢復,國內外貿易市場不斷擴大,在明中葉以後,景德鎮窯業的發展變化更為突出。

明代時期陶瓷|中國陶瓷史

從生產質量上看,明代民窯為了突破官窯的束縛,力求瓷器質量的提高,特別是隆慶、萬曆時期(1567-1619年)出現了不少制瓷的名手。從明代開始,景德鎮正式成立了官窯性質的「御器廠」,又稱「廠官窯」,形成為宮廷燒造瓷器而與民窯相對立的地位,導致「官民競市」的局面。據《浮梁縣誌》記載:明洪武三十年(1402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器廠,每年照例解供。

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銷路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這是說明產量大,銷路廣。從品種和質量來說,景德鎮的青花器是全國瓷器生產的主流;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傑作;永樂、宣德時期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製成功,則表明了當時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術水平。

景德鎮在全國處於瓷業中心的地位,它不僅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而且還擔負了宮廷御器和明政府對內,對外賜賞和交換的全部官窯器的製作。

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發展到了明代,已經成為景德鎮陶瓷的主流產品,由於繪畫所用鈷料和繪畫題材、筆法的不同,明代各時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呈現一種千姿百態之狀。

例如洪武時期青花因料不同而有濃有淡,官窯製品多仿元代花紋而不易區分。但筆法略加簡化,仔細觀察自然各自有其特徵。一般來說,明早期青花色澤濃艷凝重,以永樂、宣德時期為代表。中期轉為淺淡秀雅,以成化時期為代表。晚期青花又趨鮮艷且藍中泛紫,以嘉靖、隆慶時期為代表。末期則又改濃艷為清淡,以天啟、崇禎時期為代表。

明代一朝由於青花瓷器具有如此美艷、雅潔的藝術效果和優良傳統,而且一次燒成,永不退色,精粗瓷器都能應用。因此咋明代三百年間的瓷器裝飾上,它一直居於主流的地位,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是繁華鬧市、窮鄉僻壤,國內還是國外,都可找到它的蹤跡。特別是在元明以後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幾乎到處可見,而且足以當作斷代的重要依據。它在明代的突出發展,以及對後來陶瓷工藝的影響,使其具有光輝的歷史地位。

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

明代御器廠成立於洪武初年還是較後時期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才可確定,但洪武時期青花瓷器的需要量已經很大則是確定無疑的。這大量的需要,包括了民用和官用。明王朝在洪武二年就已規定「祭器皆用瓷」。明朝政府在對入貢國的答贈中,也需要大量瓷器。

洪武時期的青花色澤偏於暗黑,這可能是由於當時戰爭環境,中斷了進口青料而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在圖案裝飾方面,則開始改變了元代層次多,花紋滿的風格,而趨向於多留空白地;扁菊花紋使用較多,葫蘆葉的繪畫也不如元代那樣規矩。

明洪武 青花怪石牡丹紋菱花式盤(故宮博物院) 明洪武 青花纏枝花卉紋碗(故宮博物院) 明洪武 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 明洪武 青花折枝花卉紋大盤 (故宮博物院)

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器

永樂、宣德時期青花色澤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現湮散現象和黑色斑點,顯得濃艷幽雅,很像水墨畫一般妙造自然、別有風趣,所以歷來為人們所喜歡,成為青花典範。其精品也一向被列為青花之冠,時至今日仍珍同拱璧。

永宣青花之所以獨受世人青睞,主要是它充分表現出一種繪畫的趣味。其紋飾以海水龍紋最具有時代特徵。此外,花卉、果實、鳥蟲繪畫得也相當出色。以植物花果為例,就有蓮花、菊花、牡丹、苜蓿、靈芝、牽牛花、茶花、百合、葡萄、荔枝、琵琶、桃、石榴、西瓜等,幾乎人世間的祥花瑞果都在其上。那一幅幅青翠動人的畫面,就是一幅幅寫意花鳥畫,從中不難看出宋人花鳥的影響。

永樂、宣德時期一些青花器物有的明顯帶有伊斯蘭風格。如青花纏枝花紋雙系大扁壺、青花纏枝花紋如意耳扁壺、青花纏枝花紋無柄壺、青花纏枝花紋魚簍尊、青花阿拉伯文字無擋尊、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台、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等。雖然從青花色調和工藝製作水平看是非常典型的官窯器,但是其造型與紋飾一望而知是仿伊斯蘭金屬器。永樂、宣德時期瓷器上的這種特徵,可能仍然與其主要作為貿易用瓷或是宮廷專門用來賞賜穆斯林使者的物品有關。

永樂、宣德時期的大型盤、碗,製作一般都比較規整,變形較少。這說明了當時陶車制坯和燒窯技術的十分成熟。器物造型多樣,也比較突出,有明以前的一些器型,如盤、碗、洗、三足爐、缸、罐、高足碗、蓋碗、燈、渣斗、梅瓶、玉壺春等,還有很多新的器型如:抱月瓶、長頸方口折壺、天球瓶、八角燭台、花澆等,其中顯然具有濃厚的西亞地區的風格,這和當時中西交通的發達有密切的關係,而某些器物本身就是為適應國外需要製作的。

永樂、宣德青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自問世之日起就備受世人的推崇。終明一朝,青花瓷雖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樂、宣德莫屬。

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台 (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紋罐 (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 青花海水蕉葉紋尊 (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 青花壓手杯(故宮博物院)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

這三朝的官窯青花瓷器,則是進口青料和國產青料雜用的時期。

成化(1465-1487年)朝御器廠的燒造量是十分巨大的。成化瓷器最主要的成就,是鬥彩的燒製成功。但青花瓷器也有一定的聲譽。成化青花除了少數早期製品仍沿用蘇麻離青因而帶有黑斑,同時在風格上又和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相似外,其大量而典型的產品,則是以青色淡雅而著稱。由於蘇麻離青的斷絕,成化官窯後期主要用的是產於江西饒州地區樂平縣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這種國產青料,由於含鐵量較少,因此不再出現宣德青花那種黑斑。由於經過精細的加工,在適當的溫度中,能燒成柔和、淡雅而又透明的藍色來。從傳世的實物看,成化青花瓷器的造型玲瓏、精巧的小型器物,卻是這一時期突出的產品。在圖案的裝飾上,更趨向於輕鬆、愉快,如婀娜的花枝和活潑的嬰戲圖等,都能給人以藝術享受。

弘治(148-1505年)朝的青花瓷器,從器型、裝飾和青料使用等各方面看,都是成化風格的繼續。它所使用的青料,主要是平等青,只是由於配料成分及燒成溫度的不同,也仍有較濃和較淡的不同色調。器物以盤、碗為主。在裝飾圖案中,以蓮池游龍最有特色。

正德(1506-1521年)初年,正德青花色澤有好幾種不同的類型。薄胎白釉而青色淡雅如成化風格的,已比較少見;典型的正德青花瓷器,是胎骨厚重,青花濃中帶灰的色澤為主。此外,尚有一種雞心嬰戲圖碗,其器形和圖案同習見的嘉靖嬰戲碗完全一致,而青色亦呈翠青,但「混青」現象嚴重。正德青花瓷器,不僅在色澤上和成化、弘治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多數是胎骨厚重、釉色閃青,也和成化、弘治的製作不一樣。在器物的造型上,則一反成化、弘治以盤、碗為主的單調品種,而是比較多樣,並且大型器物亦重新增多。正德青花器以波斯文作為圖案的主題,是當時盛行的一種裝飾。

明成化 青花梵文杯 (故宮博物院) 明成化 青花團花紋臥足碗(故宮博物院) 明成化 青花山石花卉紋蓋罐(故宮博物院) 明成化 青花麒麟紋盤 (故宮博物院)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龍紋碗 (故宮博物院) 明弘治 青花茅山道士圖三足爐(故宮博物院) 明正德 青花人物套盒(故宮博物院)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燭台(故宮博物院)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碗(故宮博物院)

嘉靖、隆慶、萬曆初年的青花瓷器

以使用回青料為標誌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個突出的階段。嘉靖青花並不是全部使用回青着色,而是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配合使用的。

嘉靖青花的色澤,一反成化的淺淡、和正德稍濃而帶灰的色調,呈現一種藍中微泛紅紫的濃重、鮮艷的色調。由於嘉靖青花中鐵與鈷的比值是所有國外及國內鈷料中最低的一種;而它的錳和鑽的比值,雖比宣德以前的進口料為高,但也比一般的國產料為低。因此,它既沒有永樂、宣德及元代青花那種黑鐵斑,也不產生正德時單用石子青那種黑灰色調,而又比成化時所用的平等青要顯得濃艷。嘉靖青花器在明清之際曾得到較高的評價。

弘治以來的「燒造未完者」三十餘萬件,估計將在近百萬件。目前傳世的嘉靖青花瓷器也是比較多的。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嘉靖青花瓷器的色澤都達到「幽菁可愛」的程度。它和其它青花一樣,隨着配料及燒成溫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色澤。

隆慶鏡湖瓷器的風格基本上是嘉靖青花的延續,回青料繼續使用,有的色澤亦很鮮艷。在傳世品種,像六角壺、花形盒、方勝等,都是比較特殊的器型。背景故宮博物院所藏青花雲龍提梁壺,胎骨厚重,色澤濃艷,可說是隆慶官窯青花的典型器物。

萬曆早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上也和嘉靖風格一致,所用顏料亦多回青。有的器物,如若沒有萬曆的年款,就很難和嘉靖時期的區別開來。

明嘉靖 青花芝桃仙鶴符籙紋盤(故宮博物院) 明嘉靖 青花三羊紋碗(故宮博物院)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四方蓋罐 (故宮博物院) 明隆慶 青花雲龍紋蟋蟀罐(故宮博物院) 明隆慶 青花團龍紋提梁壺(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 青花異獸紋花觚(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 青花花鳥紋梅瓶(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 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 (故宮博物院)

萬曆中期以後至明末的青花瓷器

萬曆中期以後至明末的青花瓷器從本書《明代景德鎮御器廠大事年表》的材料看,萬曆十年燒造瓷器九萬多件;十九年以後,共燒造二十三萬九千件。此後,一直到明末,再沒有燒造官窯器的記載。但是,從傳世的實物看,御器廠的制瓷活動並沒有完全停止。然而,瓷器產量確實不多了。

萬曆的青花瓷器,除早期的青料仍用回青,和嘉靖風格相似外,中期以後,可能因回青斷絕而改用國產青料。萬曆官窯青花瓷器,中期以後所用的青料是浙江省所產的浙料。傳世的萬曆中期以後的青花瓷器,並不全是「粗惡不堪」。有的雖然沒有嘉靖青花那樣濃艷,但藍中微微泛灰的色調,也頗有沉靜之感。

萬曆青花的器形多樣,玉器城除繼續燒制難度極大的龍缸和屏風等大器之外,還燒制像燭台、筆管等器物。圖案除常見的龍、鳳紋之外,各種動、植物及人物圖案也比較盛行。

天啟、崇禎兩朝的官窯青花瓷器,到目前為止,有官款的器物還很少發現。

明天啟 天啟仿成化款青花兔紋盤(故宮博物院) 明天啟 青花出戟花觚( 故宮博物院) 明天啟 青花羅漢圖爐(故宮博物院) 明天啟 青花羅漢圖鍾(故宮博物院) 明崇禎 青花人物紋缸(故宮博物院)

2.彩瓷

彩瓷,從廣義角度講,應該包括點彩、釉下彩、釉上彩和鬥彩,但習慣上所謂的明代彩瓷,是指釉上彩和鬥彩而言。

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現使以往一貫占據統治地位的顏色釉還漸退居次要地位,同時也使某些歷史名窯,如浙江的龍泉窯和河北的磁州窯等從此陷於一蹶不振的地步。明代彩瓷的興起,除了上述關於彩料和彩繪技術方面的因素外,還應歸功於白瓷質量的提高。因為有了細膩潔白的白瓷做底,絢麗多彩的畫面才能更好地表現出來。

一些彩瓷工藝上的發明,大部分首創於北方,後來陸續傳入景德鎮。景德鎮的工匠們吸收了這些技術,並加以綜合、改進和提高,在明、清兩代,他們對釉上彩的配方作了重要的改革。當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之後,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特別是彩瓷生產更揭開了我國陶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既有釉下彩如青花,又有釉上彩繪如五彩、素三彩,還有釉上與釉下相結合的彩繪如鬥彩,這是宋元以前任何時代、任何窯場所無法相比的,並且極大地豐富了瓷器的裝飾技法,為以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五彩

五彩是釉上彩中的一種,它是在已燒成的素胎瓷器上,用釉下青花與多種釉上彩料繪畫圖案花紋,「五彩」即多彩之意。它是在宋金時期紅彩、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明代五彩器一般以紅、綠、黃三色為主,藍彩則以釉下青花代替,這種以青花作為五彩中的一種色彩,又稱為青花五彩。它與其後清代五彩在藝術表現上明顯不同。明代五彩器線條蒼勁有力,釉色以紅、黃色為主,畫面透視感較差,圖案大色塊塗抹現象嚴重。而清代五彩器色調比較柔和,以淡綠色為主色調,畫面透視感增強,在同一種顏色中還有深淺之分。

明代五彩最早見於宣德時期,以西藏地區薩迦寺收藏的一件宣德青花五彩鴛鴦臥蓮紋高足杯為世所罕見。

明代五彩發展到嘉靖、萬曆時期形成鼎盛階段。嘉靖、萬曆五彩聞名古今,不僅彩色艷麗而且畫筆蒼老十分有趣。紋飾密茂以紅濃綠艷取勝,但失去了國畫的風格。其彩色以紅、綠為主,以紫、赭為輔,多加青花組成圖案。不加青花的多加孔雀綠彩。也有只用紅、綠、黃三色的,為數極少。此外五彩還慣用淡赭色,而加青花龍紋的尤為名貴。

大部分五彩琢器(瓶、尊、罐類)里部多不滿釉,而且胎質較粗,造型也不規整。色彩雖鮮艷,但色釉多粗糙。圓器(盤、碗之屬)胎釉雖比大件琢器(瓶、罐之類)稍好,但彩繪並無二致。

此時五彩瓷器造型式樣豐富,以文具而論,即有筆架、筆管、筆盒、水丞、印盒、硯台、筆洗、顏色碟、顏色盒、印匣、硯滴、珍珠盒(俗名牛眼盒)、筆沖多種。此外,還有大瓶、大盤、大罐、葫蘆瓶、壁瓶、臉盆、魚缸、棋盤、香桶、香爐、燈台、繡墩、花盆、菜盆,以及杯、碗、碟、盤執壺等,其中以葫蘆瓶造型最有代表性。

嘉萬時期五彩紋飾之豐富也遠勝過去。雖然其畫面仍無陰陽、反側、凹凸之分,多是正面花繪,但是筆力剛勁,筆法老練。其人物面目多以青花輪廓線勾畫,極少用紅、赭邊線。其他輪廓線則以紅、黑、赭或青花勾畫最多。

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蓋罐(故宮博物院) 明嘉靖 五彩天馬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 五彩鴛蓮紋提梁壺(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 五彩魚藻紋蒜頭瓶(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 五彩雲鳳紋葫蘆式壁瓶(故宮博物院)

鬥彩

「鬥彩」之名在清代雍正以前尚無所見,後來為與五彩區分才有此稱。鬥彩是指瓷器彩繪的一種工藝而言,它是在壞體上先用青花描繪圖案輪廓線施透明釉,用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以各種彩料填繪,經低溫彩爐烘烤,然後成型。由於彩繪方式分釉上、釉下彩兩部分,景德鎮稱「斗」是「斗攏」湊集之意,如做多種彩色解釋是可以相信的。

明代在色彩繽紛的彩瓷中,以成化鬥彩所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說》一書中品評明代瓷器時曾說:「在勝朝則有永、宣、成、弘正、嘉、萬官窯。其品之高下,首成,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萬間亦有佳器。成杯荼貴於酒,彩貴於青。」程哲在這裡首推成窯之器為明代瓷器之冠,主要是指成化鬥彩而言。

成化鬥彩可用「質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線條流暢的造型,薄似蟬翼的胎體、潤如堆脂的質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調,在明清彩瓷中獨樹一幟。以成化時期著名的鬥彩雞缸杯為例,或許可以一斑而窺全貌。成化鬥彩之所以久負盛名,不僅因為它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還因為其器形小巧精緻,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從傳世的成化鬥彩器看,以小酒杯、小茶碗、小碟、小罐這些玩賞品居多,且無大器。

成化鬥彩的釉色十分豐富,其紅色中就有鮮紅、油紅(鮮紅如血)之分;紫色中有奼紫、葡萄紫、赭紫;綠色中又有蔥心綠、水綠、秋葵綠;黃色則為蛾黃,所謂「蛾黃奼紫」即指此而言。故文物界有所謂「鮮紅淡抹綠閃黃,差紫濃厚卻無光」的說法。

自成化以後鬥彩瓷器雖不如五彩品種豐富,但各時期仍有佳作問世。

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故宮博物院) 明萬曆 明 景德鎮窯鬥彩蓮池鴛鴦紋盤(上海博物館) 明成化 鬥彩海水異獸紋罐(故宮博物院) 明成化 鬥彩怪石花蝶紋罐 故宮博物院 明成化 鬥彩蔓草紋瓶 故宮博物院 明成化 鬥彩三秋杯 故宮博物院

素三彩

所謂「素三彩」是指以黃、綠、紫或綠、白、黃為主色的釉上彩(沒有鮮艷的紅色)。素三彩雖然僅用黃、綠、紫幾色,但給人一種古樸雅致的美感。這是由於綠色使人感到恬靜安詳,黃紫兩種明暗不同的色調相配又十分醒目,因此在綠色襯托下,明色更鮮艷,暗色更優雅,由此創造出一種素淨淡雅之境。

素三彩最早出現在明代成化時期,1987年在明代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內層出土大、中、小三種不同型號的立式鴨熏,造型及其生動。

素三彩發展到正德時期,製作更加精美。故宮藏品有一件正德素三彩海蟾紋洗,很有代表性。器身先刻劃出蟾蜍紋,然後再添上釉彩,充分表現出蟾蜍在海水中跳躍的動感。這一時期素三彩器物還有把碗、爐、長方盆、雙耳瓶、人像等多種形制。

正德晚期還流行用黑色輪廓線繪畫紋飾,而成化、弘治時期均未見有此種做法。

明正德 素三彩海蟾紋三足洗 故宮博物院 明正德 素三彩纏枝蓮紋長方水仙盆 故宮博物院

3.高溫及低溫單色釉

明代顏色釉瓷器,在過去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如永樂時期的紅釉、青釉、白釉,宣德時期的寶石紅釉、藍釉,弘治時期的黃釉,正德時期的孔雀綠釉,嘉靖時期的孔雀藍、青金藍、瓜皮綠釉等。這都是空前的成功作品,反映了我國制瓷工藝的新水平。

1964年南京明故宮出土的瓷器中,就有洪武時期的醬色釉、藍釉等品種。從傳世的實物看,永樂時期仿龍泉釉、仿影青;宣德時期的醬色釉、灑藍和成化時期的仿哥窯器也都有較高的水平。明代單色釉最突出的成就是永樂、宣德紅釉和藍釉,成化孔雀綠和弘治黃釉。永樂時期的甜白瓷這種甜白器的燒製成功,是明代景德鎮單色釉瓷器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永樂甜白釉

中國古代的各種色釉,是利用鐵、銅、鈷、錳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進行着色。由於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氧化鐵,在還原氣氛中必然反映出青色來,因此青釉是我國古代最普遍的釉色。但古代白瓷的製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進一種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釉料經過加工,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淨的透明釉,就能燒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來。假使再將瓷胎製得較薄,薄到半脫胎或「脫胎」的程度,那就更增加了這種白瓷誘人的美感。前人對於明代各朝的白瓷有很高的評價:如永樂時期的「甜白」;宣德時期的「汁水瑩厚如堆脂,光瑩如美玉」;嘉靖時期的「純淨無雜」;萬曆時期的「透亮明快」等等。

傳世的永樂白瓷,其細白潤潔的釉色、優美秀麗的造型、精湛絕倫的工藝都堪稱一絕。特別是白如凝脂、素若積雪的釉色,給人一種甜蜜的美感,所以又稱「甜白」。但也有寫作「填白」的,「填」是填加之意。

永樂白瓷不僅有一種恬靜柔潤之感,而且細薄如紙,潔淨如玉,是其他任何時代白瓷所無法相比的。它幾乎是見釉不見胎,但迎光透視,胎上刻劃的龍紋、鳳紋、纏枝花卉紋卻清晰可見,故又稱為脫胎白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所見永樂甜白釉瓷器,造型達六十餘種之多,幾乎永樂時期所出現的絕大部分器形均有白釉瓷器。其主要品種有瓶、壺、罐、僧帽壺、溫器、爐、盤、碗、缽、高足杯、渣斗、器座等等。同一品種還有不同造型,如瓶類有梅瓶、玉壺春瓶、盤口獸耳瓶、橢圓扁瓶;壺類有寬柄大執壺、四系執壺、三系竹節把壺;碗類有敦式碗、收口碗、敞口碗、葵瓣口碗、雞心碗、缽式碗;罐類有荷葉式蓋罐、四系罐、扁罐等;爐類有虎眼耳三足爐、三足鼎式爐等。

明宣德 甜白釉暗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 甜白釉僧帽壺 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 甜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 甜白雙龍紋碗 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 永樂 甜白雙耳瓶 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 永樂 甜白劃花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台北故宮藏 明 永樂 甜白番蓮八寶紋高足杯 台北故宮博物院

永樂、宣德紅釉

在我國陶瓷史上,用銅作為着色劑來裝飾陶瓷製品,開始於漢代的鉛綠釉,但這是銅在低溫鉛釉和氧化氣氛中呈現的綠色。銅還能使高溫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變成美麗的紅釉。宋代的制瓷工人掌握了這一科學規律並製成了著名的鈎窯紅釉器。

但歷史是在不斷前進的,景德鎮在宋代也製成了青白釉紅斑的瓷器。元代創製成功釉里紅並開始試製鮮紅器。到了明代永樂時期,鮮紅器正式燒製成功。在鮮紅器開始問世以前,在陶瓷這個領域裡還沒有一種色調純正的紅釉瓷器。「鈞紅」雖也屬於紅釉範疇,但通體都呈紅色的比較少見,且其色調往往紅中帶紫,而不是純正的紅色。此外,鈎窯器還存在不少缺點,如釉面有細小裂紋,釉有垂流現象,工藝上需要二次燒成等。所以鮮紅器的燒製成功,是明代景德鎮陶瓷工人的一項重大貢獻。由於這種紅釉具有鮮艷的紅色,人們就稱之為鮮紅;又由於這種紅釉像紅寶石一樣的美麗,有人也就把它叫做「寶石紅」;此外,還有「祭紅」、「霽紅」、「積紅」等等名稱,實際都是指同一種東西。

祭紅是中國傳統紅釉器中的佼佼者,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釉不流淌,可稱是高溫銅紅釉中的又一名貴品種。明代除了永樂、宣德時期的紅釉器物燒制非常成功外,以高溫銅紅在釉下繪畫的釉里紅器物,也相當名貴。其代表性器物有洪武時期的執壺、菱花口盤、大碗、玉壺春瓶,以及宣德時期的高足杯等。

宣德時期,紅釉製作進一步發展,在生產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但胎、釉均較永樂略厚,致紅色稍覺黯黑。但這是和永樂紅釉器相比而言的。宣德紅釉也有極為成功的作品,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紅釉菱花式盤,通體鮮麗的紅色,十個菱瓣的出筋處,露出潔白的胎釉,這種大面積紅色和白線的對比,是十分成功的藝術作品。

宣德紅釉製品的造型也比較多樣,常見的有盤、碗、高足碗等。宣德以後,紅釉製品就極少燒造,成化正德時期雖力圖燒好紅釉,但從傳世品看,除少數幾件外,大多是不太成功的製品。到了嘉靖初,就用礬紅來代替鮮紅了。

銅紅釉的燒造在技術上難度很大,銅的正常顯色不僅與銅的含量和基礎釉的成分有關,而且對窯內溫度和氣氛的變化都十分敏感。往往由於配方和燒成條件的微小變化就會導致色調的不正常。有時甚至同一配方在同樣的燒成條件下也會出現不同的色調。由於以上一些原因,鮮紅器的成品率很低,這也是傳世鮮紅器比較少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正因為燒成不易,所以呈色好的產品就更加珍貴。

明宣德 鮮紅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 鮮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 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 鮮紅釉盤 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 鮮紅釉描金雲龍紋碗 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 景德鎮窯紅釉盤 上海博物館 明宣德 鮮紅釉碗 故宮博物院

藍釉

藍釉是鈷的呈色,藍釉最初出現在唐代的三彩陶器上,這是一種低溫鉛釉。入明以後,特別在宣德時期,藍釉器燒造較多。後人把它和白釉、紅釉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釉是一種高溫石灰鹼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高溫下一次燒成。

其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一致,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器除了素地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給人以金碧輝煌的感覺。此外,也有刻、印暗花的。從傳世實物看,宣德的霽藍器以暗花為多,而嘉靖的霽藍器則多劃花裝飾。

明宣德 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 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 祭藍釉暗花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 藍釉白花魚蓮紋盤 故宮博物院

弘治黃釉

瓷器上純正的高溫黃色出現在明宣德時期,當時「宣紅」、「宣黃」曾名重一時。明清時期黃釉瓷器一直是景德鎮御窯廠最大宗的產品,其產量之巨大令人難以想象。明代黃釉首推弘治時期的器物釉色最佳,其色調嫩黃而光艷,通體渾然一色,故又名「澆黃」或「嬌黃」。

明代除弘治黃釉瓷器外,嘉靖黃釉瓷的造型也明顯增多,如黃釉爵杯、黃釉高足杯、黃釉大碗、黃釉大葫蘆瓶等等。嘉靖時期黃釉瓷器還從單一的色調演變成多種色彩,如黃釉紅彩、黃釉青花、黃釉黃彩、黃釉綠彩等不勝枚舉。

明弘治 黃釉描金雙耳罐 故宮博物院 明弘治 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 故宮博物院 明弘治 黃釉金彩犧耳罐 故宮博物院 明正德 黃地綠彩雲龍紋尊 故宮博物院

正德孔雀綠

孔雀綠(藍)是形容有如孔雀羽毛的釉色,早在金元時期磁州窯瓷器中已見遺物。明代始見於宣德、成化時期景德鎮窯製品,其特點是釉色鮮艷亮麗。孔雀綠至正德一朝有突出的發展。除單色釉外,釉下多刻有暗花紋飾,常見器形有盤、罐、碗等。嘉靖時期藍釉色調也有如孔雀羽毛般漂亮,稱作「孔雀藍」。

明代還有一種「瓜皮綠」色,是指艷如新瓜之綠的釉色,鮮明奪目,又很像嫩柳新荷,嬌艷可愛。目前所知瓜皮綠的早期之物尚有成化製品。如流散在國外的一件明成化瓜皮綠釉紫頂蓋罐便是。

明正德 孔雀綠釉碗 故宮博物院 明正德 孔雀綠釉碗 故宮博物院 明正德 孔雀綠釉魚藻紋盤 故宮博物院

二、【德化窯】

德化窯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產,但成為全國制瓷業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是在明代開始的。

明代德化的瓷雕是頗負盛名的,一般說來有如下幾個特點:

(1)能於各種雕像中見性格,如達摩的莊嚴,觀音的溫柔,壽星、羅漢之類的詼諧。

(2)能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裝飾性極強,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風飄舉之勢,一動一舉,對比強烈;面部刻劃細膩,衣紋則深而洗鍊,主次分明。德化瓷質地優異,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單純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質地美,摒棄彩飾,因而有獨特的風韻。這些瓷雕背部往往有小小的「何朝宗」、「林朝景」、「張素山等印記,其中以「何朝宗」最為著名。上海博物館所藏帶有「明朝天啟肆年歲次甲子秋吉日賽謝」青花題字的白釉鋪首瓶,是明德化窯稀有的紀年器。

明 德化窯白釉觀音像 故宮博物院 明 德化窯白釉刻花玉蘭紋尊 故宮博物院 明 德化窯白釉弦紋雙耳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 明 德化窯白釉象耳弦紋尊 故宮博物院

三、【宜興窯】

紫砂器紫砂器是用一種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製成的無釉細陶器,呈赤褐、淡黃或紫黑等色。紫砂器創始於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

據明人周高起《陽羨茗壺錄》等有關文獻,明正德、嘉靖間的龔春,是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境界的、最早的著名民間紫砂藝人。相傳,龔春本名「供春」,以其姓龔,故又作龔春,在正德或弘治末為宜興吳仕的家僮,隨吳仕讀書於金沙寺中,寺內一和尚好制陶器,供春從和尚學藝,其作品:「栗色間閩,如古金鐵,敦龐周正」,極造形之美。從此供春壺之名大噪,遂與嘉定濮仲謙的刻竹,蘇州陸子岡的治玉,姜千里的螺甸器同為明代士人所推崇。

紫砂器中,最受稱頌的是紫砂茶壺。顯然是和當時士大夫階層盛行的飲茶風尚分不開的。在「明代中期以後用瓷壺及紫砂壺逐漸成為風尚」。明代的飲茶風尚,不僅講究茶質、制茶的方法、貯存的場所及用水的好壞,而且還講究喝茶的環境。因此,對茶具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了。在紫砂器未盛行前,茶壺以瓷壺為最好,但當紫砂壺問世以後,它的優點就愈來愈顯示出來,於是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了。

早期的紫砂器主要是壺、罐兩大品種。胎質較粗,製品不精,只能做煮水、煮茶之用,完全是作為民間日用器皿而出現的。以後才逐漸為上層的貴族公卿、文人墨客們所選用。

明 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 明 宜興窯桃式水注 故宮博物院

四、【龍泉窯】

宋代盛極一時的龍泉青瓷,經過元代至明,有衰退之勢。但在明代仍繼續燒造,特別在明初,於全國制瓷業中還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國內各地的明代前期墓葬中,龍泉青瓷的出土數量遠比景德鎮青花瓷多,而且在弘治《大明會典》中,所列民間器物的稅收條例,關於青瓷的項目特別多,說明了民間用瓷在弘治年間仍以龍泉瓷為主。

明初的龍泉瓷,在製作工藝上和元代的基本一致,明中期以後,胎粗釉薄,成形亦草率,質量漸趨粗糙。至明末,產品胎骨粗苯,足底厚重,挖足馬虎,釉色多數渾濁灰暗,呈青灰、茶葉末等色,器底往往不施釉。此外,由於配方和燒制工藝上的改變,明代龍泉窯釉層的玻化程度比南宋時的高,因而釉層中原來要求存在的大量小氣泡和小晶體就大量消失,使它從不透明變成透明,釉面浮光也產生了,這樣,就使它失去了南宋龍泉青瓷類如玉器的藝術效果。這只是指明代後期的製品,明代前期的龍泉青瓷也還是有一些優質產品的。總的來說,明代龍泉青瓷,無論在釉色方面或是在瓷質方面,都不如前代,但也還能燒造一些大器,如大花瓶和大盤等。這些大花瓶高達三尺以上,大盤直徑大二尺余,在當時能夠燒好這樣的產品是頗不簡單的。

明代龍泉窯的裝飾,以釉下刻劃花為主,這種裝飾正適應釉薄而透明、光澤度強的特點。明初龍泉窯的造型與景德鎮永樂、宣德時期的製品相同。

明 龍泉窯刻龍鳳紋罐 浙江省博物館 明 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 故宮博物院 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故宮博物院 明龍泉窯青釉劃花八角高足杯 浙江省博物館 明龍泉窯青瓷花卉龍紋瓶 浙江省博物館

五、【石灣窯】

石灣本身雖開始於宋代,但窯工往來遷徙之事古來常有。如到南宋以後曾有定窯、當陽峪窯的窯工渡江來到景德鎮。元代又有吉州窯工遷到景德鎮。這在《陶錄》及當地人家譜中有所見。同樣地,陽江工匠曾將制瓷技術帶到石灣也是可能的。

石灣窯是明代開始燒造「泥均」(鈞,清代文獻中作「均」)之後逐漸聞名於世的。在石灣蓮子崗陶師廟內有塊清嘉慶年間「禁沙碑」,文中寫道「聞石灣之陶始於明之中葉」,劉子芬的《竹園陶說》中也曾具體談到石灣窯的特色說:

陶器上釉者,明時曾出良工,仿製宋均紅藍窯變各色,而以藍釉中映露紫彩者為最濃麗。粵人呼為,「翠毛藍」,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窯變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紅色次之。今世上流傳廣窯之艷異者,即此之物也。

由此可以想見明代以仿製鈞釉為主所以又名「廣均」。

至於有的書曾提到「廣均」時說,「外國學者有稱為『軟均』的,日本因它的胎骨是陶土,故稱之為『泥均』」,這種說法恐怕還值得考慮。

明 石灣窯翠毛釉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石灣窯翠毛釉梅瓶 廣東省博物館 明石灣窯鈞藍釉蟠螭紋瓶 廣東省博物館 明石灣窯翠毛釉蒜頭瓶 廣東省博物館 明 石灣窯仿鈞釉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

【總結】

我國陶瓷發展到明代,揭開了嶄新的一頁,進入到以多種彩瓷、特別是以青花為主流的新的歷史時期。無論在青花瓷或釉上彩瓷器上,均可看到一幅完整的山水、人物、花鳥圖案。這些都是在宋、元陶瓷裝飾圖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

明代初期階段的五彩繪瓷技法,由於還不十分熟練,對顏料的性能也未充分掌握,因此卻發生層次分明、濃淡得當的藝術效果。成化以後逐漸成熟,懂了嘉靖、萬曆時期,五彩圖案花樣增多,而且筆力蒼勁,氣象萬千。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因在元代青花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和提高,無論構圖或設色都達到了理想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晚明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器上的紋飾,取材、畫意與官窯器物都有着明顯的區別。至於陶瓷器的造型,也在過去傳統上有許多創新。特別是明中期以後,各種器皿的樣式不斷增加,而且在胎體的薄度與透明度當面都超過前代水平。這些都是以景德鎮為代表的工匠辛勤勞動、嘔心瀝血的成功作品。

可以說,明代陶瓷工藝集造型與紋飾之大成,為清代陶瓷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13

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中國工藝美術史:彩圖版/田自秉著.——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8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編著,《中國美術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部分圖片來源】

故宮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北博物館、河南博物館、山東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淮南市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耀州窯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06:27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12 23:05:46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頭像
2023-12-01 20:12:10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