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東北|東北人,為何天生幽默?(深度解讀東北)

情感導師 6192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作者:王志綱 智綱智庫創始人

01序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一提起東北,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幾張面孔。可能你身邊僅有兩三個東北人,但在沉悶的日子裡,只要有他們在,話題一開,陰霾為之一掃,周圍就會瀰漫着樂活、喜慶的氛圍。

「東北人」被笑稱中國的「開心果」,鮮明的存在感和辨識度極高的東北特質,讓「東北」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風靡全國。

我的家在東北|東北人,為何天生幽默?(深度解讀東北)

認真來說,東北並不完全是東三省,除了黑吉遼,河北北部的承德、秦皇島市和內蒙古東北部的一部分——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都屬於泛東北,蒙東地區 5 盟市的面積甚至占到了東北地區總土地面積的 45.2%。

這麼多年的記者和策劃生涯中,我幾乎跑遍了整個東北。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這些大城市,黑河、漠河、綏芬河、丹東、延邊這些小城,甚至包括蒙東呼倫貝爾等,我也曾因項目多次踏足,也認識了不少東北朋友。

我們這一代人,既見證了東北的光輝歲月,也親眼看着它慢慢走向沉淪。從「共和國的長子」到「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經濟不斷失速的同時,也失去了輿論高地。日漸式微的家鄉,是所有東北人心中的痛。

很多東北朋友偶爾也會問我:「東北的未來在哪裡?」我一時也無法回答。今天通過這篇《東北往事》,解讀這片承載上億人光榮與夢想、快樂與憂傷的黑土地,也算是給東北的前世今生一個答覆吧。

02煙火東北

從文化角度而言,東北是大中華版圖上最年輕的區域,也是「開化」最晚之地。如果說中原大地如同規行矩步,儀態龍鐘的老人,東北則是一個接觸社會不久的楞頭青。敢作敢為,敢愛敢恨,不受約束,率性而為,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它的可愛、可恨、可嘆、可敬,都表現在這煙火氣中。

有人說四川是中國的鹽,我倒覺得從社會影響力上而言,東北才是中國的鹽。

不管是老一輩喜劇人還是年輕喜劇演員,東北人的比例都很高。老一輩如趙本山、范偉、潘長江、黃宏,年輕一代如開心麻花的沈騰、小瀋陽,快手平台上超過五成的東北主播,乃至我們身邊的普通東北朋友,他們讓中國變得有滋有味,妙趣橫生。

尤其是趙本山,儼然已經從普通藝人變成了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出了山海關,都是趙本山」,既象徵了東北人的幽默達觀,也從側面印證了趙本山文化產業帝國的成就。今天很多人都抨擊趙本山,是非功過本文無意多說,但不管這位「本山大叔」經過了多少風雨,他始終保持着一種難能可貴的與普通百姓共情的能力。

很多人看待中國廣大的草根群體,往往抱的是科學家研究太平洋土著的心態,又或是成功人士俯瞰凋敝鄉村時的悲天憫人。只有趙本山的小品,能讓無數為生存奔波的人們,在一元復始的新年放下焦慮和疲憊,笑幾分鐘,然後收拾心情走向明年。你可以大加批駁,但這幾億普通的笑聲和背後的共情,或許就是東北喜劇文化產業真正的魅力。

東北人的幽默感從而何來?

我想大概有幾個原因,第一東北地區緯度高,冬季氣溫極低,時間極長,所以東北人幾乎放棄了所有的戶外活動,只能在室內貓冬,在漫長且無所事事的冬天,人們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聊天,語言得以洗鍊凝華,逐漸成為東北人張口就來的日常用語,這大抵是東北人幽默的起源。

第二、東北過去是少數民族聚集區,生猛不羈,近代闖關東的漢人大多也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流民,不懂尋章摘句。因此他們極善於用常見的事物來形容抽象的東西,這種語言的藝術充滿了來自草根的生命力,畫面感很強,讓人耳目一新。

第三東北喜劇能風行全國,和東北話的普適性有關。東北話和普通話極其接近,但比之又更生動活潑,既讓人能聽懂,又趣味橫生。哪怕是同樣的內容,經東北人的口一說出來,再帶上配套的方言口音和表情,就會完美地詮釋出一種喜劇效果,即使那些外地人聽不懂的「成語」:吭哧癟肚、禿嚕反漲、破馬張飛、吊兒郎當、黑不溜秋……隨意粗糲之下,自有一種內在的生命力。

東北的地名也和東北語言一樣,充滿了隨意性和幽默感。比如同樣一座山,在廣東叫筆架山,在江浙叫靈翠峰,在東北就叫「一撮毛」;同樣一條河,廣東叫珍珠灘,在江浙叫鑑湖,在東北,就叫「老母豬河」,你可以說它少內涵,但這就是鮮明的東北特色。

幽默感、嘴皮子利索的另一面,就是口惠而實不至,也就是常說的「大忽悠」。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態愈加豐富,東北人除了走上舞台,也走上了講台,各色培訓機構中的金牌講師很大一部分是東北人,甚至還有一些東北人走上了傳銷等歪門邪路。

除了東北人天生會說話之外,這可能還和東北地域的特殊性有關。江湖人行走在外,往往會披上一層佛道的外衣,當這些人不見容於統治階級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跑到關外,當時的東北山深林密,統治力量薄弱,民風剽悍,是流亡的最佳地點。長此以往,三教九流匯聚於此,再輔以民間盛行的原始薩滿教遺痕,形成了東北「奇人異士」眾多的局面。這也算是東北一景。

由於融入中原文化較晚,沒有經歷傳統禮教三從四德的束縛,東北女人也是一道迥異於全國的風景,網上曾經流傳一些關於東北地域黑的言論,其中就有一條是東北男人打老婆。依我個人見識而言,這條反過來似乎也成立。

我們公司曾經有個員工,很有才華,性格卻是溫吞水。娶了一位東北夫人後,日常的生活就是被老婆追着打,無論他躲到哪個兄弟家裡,都會被老婆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現,和福爾摩斯破案一樣如有神助,找到以後帶回家,回家繼續打,打的受不了他再跑,最嚴重的時候,真應了雪村《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裡的那句:「到了醫院縫五針」……

最後兩人就這樣硬生生打的離了婚,有一次我開會,他的太太闖到了公司前台,威風凜凜,這位老兄「嗖」的一下跳出窗戶,躲在了窗沿下的花叢里瑟瑟發抖。

後來在網上看到新聞,全國第一個男性家暴受害者庇護宿舍在瀋陽開設,專門服務被老婆打的不敢回家的東北男士,我不由感慨,庇護所開的實在是太晚了一些……

我們公司的智庫上海中心的總經理路虎博士和夫人都是東北人。對於東北女人的強勢,他也感受很深:「跟你說多少次了,穿過的襪子不要亂扔!」……「跟你說多少次了,用這個抹布擦碗,不是那個!」

老路很委屈的說:「她有五六塊抹布,長得都差不多,我能分清楚嗎?不做家務要被罵,拿錯抹布也要挨訓,語氣還很兇。」

我在網上曾經看過一個段子:「東北老婆太強勢,怎麼辦?」網友回答很有意思:「在她面前砸個碗,她要是被鎮住了,那沒事了,她要是沒被鎮住,你順勢一跪也行。」這個答案雖然有抖機靈之嫌,倒也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東北女人的優點很多,熱情爽朗,持家有方,但性格也要強,在東北,家裡面必須要有一個話事人,用策劃的術語來說,就叫做「搶占制高點,把握話語權」。這種掌控欲在土匪時代表現為座山雕,在軍閥時代表現為張作霖,在海晏河清的當下,就表現為「能頂半邊天」的東北女人。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不管是明星還是普通人,東北這片土地的精彩,一大半都要落在東北人身上,因此想要了解東北,首先要認識東北人。

03東北人的「三碗面」

哪怕再簡單的人,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更遑論這數以億計的東北人。從江湖到廟堂,從海內到海外,從城市到鄉村,從網絡到現實,從高官巨富到最普通的下崗工人,他們共同構成了東北眾生相。

作為近代最先接觸世界的兩大區域,東北和上海有很多相似之處。列強入侵帶來了畸形的繁榮,也帶來了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東北和上海成了魚龍混雜的大江湖。

縱橫上海十里洋場的青幫大亨杜月笙,談及人生經驗時說道:「人生有三碗面最難吃,人面、場面和情面。」

這與其說是上海特色,不如說是江湖規矩,最能體現這三碗面的,就是東北人。

東北人的第一碗麵,叫做人面,也叫體面。

體面,是我對東北人最早的印象。

在我小時候,第一抹穿透大山的現代文明曙光,就是東北人帶來的。我十五六歲,也到了工作的年齡,彼時三線建設如火如荼,母親成天琢磨着給我在工廠找個工作。附近最好的工作機會在六盤水的兩個援建廠,一個是六盤水礦務局,另一個就是鞍鋼援建的水鋼。

礦上主要是山東人,鋼廠則以東北人為主。東北工人們,一個個穿着勞動布褲子,腳踏翻毛皮鞋,身披毛領大衣,再帶一個皮帽,簡直體面得不得了。有些縣城的青年有幸進了鋼鐵廠,搞到這麼一身行頭,過年回家探親時,立馬成了朋友圈的中心。而那些說一口純正的普通話,穿着打扮氣派的東北人,更是我們這些小鎮青年仰視的對象,也是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

不止是貴州,很長一段時間內,東北的幹部和工人在全國都是香窩窩。改革開放之初,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就是從東北調去的。當時深圳缺幹部,面向全國招聘,東北籍幹部占了大部分,局級一抓一大把,連出自東北的市委書記、市長就有厲有為、黃麗滿、李子彬、李鴻忠、劉玉浦、馬興瑞等,東北籍幹部成建制的出現,並不是拉幫結派,而是東北籍的幹部往往學歷又高,形象又好,口齒又清晰,政治素質也強。

總之一句話形容:有型有款,拿得出手。

1988 年,我第一次去東北採訪。從大連一路到瀋陽、長春、哈爾濱。那是東北最風光體面的時候,湧現出了大量的改革破題者和亮點,瀋陽的關廣梅,齊齊哈爾的宮本言,還有後來飛機失事的瀋陽市長武迪生,都是享譽全國的改革名人。我曾採訪過武迪生,確實是才思敏捷,雄辯滔滔,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從當前的形勢到我們的任務,張口就來,這也算是東北官員的一個典型縮影。

這次東北之旅,有一件小事讓我印象深刻,一日我去火車站購大連赴瀋陽的車票。購買者二三十人本來不太多,可售票窗一打開,如同在國內其他火車站常遇到的情景那樣,人們一擁而上,一窩蜂將個窗口擠得嚴嚴實實。你撞我擠,都想在第一時間買到票。

經驗告訴我,在這種無序狀態下,通行的只能是「生存競爭,弱肉強食」之法則了。正值無奈,突見旁邊冒出一個藍色工裝的漢子大喊着:「排隊、排隊!」一邊撲上咬成一團的人群:又是喊、又是拉、又是吼、又是罵……「亂世用重典」,漢子這略嫌粗魯的維持秩序法竟是立竿見影,剛才還紛亂不已的人群,按他的調度乖乖地排成了隊,秩序井然。漢子就挪到窗口邊去防加塞者,繼續扮演起警察角色來。

經驗告訴我,憑近水樓台之利,漢子該優先購票了。話又說回來,自古「打江山者坐江山」,漢子優先購張票,相信眾購票者亦不會覺得過分的。然而我的推斷又錯了。這位關東大漢守在售票口,硬是讓排隊的人一一買到票,他最後一個購票離去。

我當時真是感慨萬千,在廣東待了快五年,早就習慣了「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的冷漠,久聞東北人急公好義、豪爽坦蕩,此番算是切身了解。

更深入了解東北文化以後,我逐漸找到了這種「急公好義」背後的原因,在東北人的世界觀里,追求的不僅僅是功成名就,維持自己世界觀的自恰,維護自己的名譽,保持自己的形象,維持基本的道義觀念同樣非常重要。一言以蔽之,這就是體面。

東北人的第二碗面,叫做場面。

東北人講究排場很有名。遼寧有句俗語叫做「料子褲子,苞米麵的肚子」,說的就是這種現象。經濟衰落已久的東北,依舊是奢侈品銷售的重鎮,特別是鐘錶、珠寶、汽車等「硬奢品」。瀋陽很多大牌奢侈品店,坪效比北上廣深還要高。土豪們不必說,但廣大工薪階級都熱愛買奢侈品,一身家底大半在行頭上,這在東北人看來毫不奇怪。

當年在哈爾濱,朋友們請我吃了一頓正宗東北宴席。讓我對東北的場面,有了真正的領教。

簸箕大的菜盤,全雞、全鴨、全魚、凍大蝦、醬牛肉、燒豬排……每一盤菜餚都是盛得滿滿的,前前後後一桌共有二十來個菜,平擺擺不完,就像壘寶塔式的一層一層往上壘,足足壘了五六層。

大蝦剛吃了一隻,就難覓第二隻,已被其他菜盤牢牢壓在底下,多數菜餚同大蝦一樣,剛露了個臉,就被新上菜餚牢牢覆蓋了。這到底是給吃還是給看?抬眼一看席間眾人,已經投入激烈的酒場鏖戰中去了。

不知不覺,兩三個小時過去。桌旁堆起兩箱空啤酒瓶、四五個白酒瓶,就像撒滿戰場的空彈殼。酒足飯飽,服務員上來打掃戰場。大部分菜餚至多動過三分之一,有的根本動都沒動過。我問這些剩菜拿回去怎麼辦?「餵豬唄!」我痛心於太過於浪費,朋友斜我一眼,質問:「人難道還能吃嗎?!」

對於東北人來說,衣食住行的攀比只是尋常,最大的攀比項就是情人。在東北「包小三」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並非東北人包小三者眾,而是他們「包」的光天化日。

90 年代我到東北採訪,一位當地新聞界的領導正在大宴賓客,滿滿當當幾百號人,其中不乏政商各界名流。

我一打聽,才知道這桌盛宴,居然是為了慶祝他和小三甜蜜愛情三周年,兩人光天化日之下先是擁抱,繼而接吻,然後又交換戒指,毫無顧忌。

如果說南方人包小三是為自己包的,東北人就是帶出去顯擺的:「看這臉蛋兒,看這身條,漂亮不!」一個膚白貌美、盤靚條順的小三,給人帶來的精神需求滿足甚至超過生理需求。

對於東北人來說,場面真是太重要了!

東北的第三碗面,叫情面。

相較千年華夏文明正朔,東北是中國最年輕的疆域。像極了美國西部,文化尚淺,大進大出,無道德操守之垂範,無鄉規民約之約束。即使是從中原闖關東過去的移民,那也都是屬於生命力極其旺盛的一群人,甚至有些嚴格來說亡命之徒,占山為王,落草為寇,好勇鬥狠,數不勝數。

我曾去牡丹江虎林「林海雪原」故事地踏訪傳奇英雄楊子榮故地。意外地發現,楊子榮、小爐匠等人,除了立場以外,其他都一樣,都是來自闖關東的山東流民,甚至都同為膠東牟平縣。都當過鬍子,反正有槍就是草頭王,好勇鬥狠,為的就是一個謀生二字。

最後廝殺,各為其主,核心遵循的還是個「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這裡幾乎沒有自圓其說的宗教,也沒有支撐基層社會的宗族體系,再加上戰亂頻仍,社會不寧,維繫社會的傳統力量讓位於江湖規則,導致東北人這種「叢林」意識,至今猶熾。

什麼是江湖?家之外、國之內,均為江湖。這個典型的中國特色詞彙。和眾多中國式的概念一樣,你無法給它下定義,但它又無處不在。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比政黨更大的是政權,比政權更大的是國家,比國家更大的是什麼呢?」他們你看我我看你,我說:「是江湖,政黨可以更替,政權可以倒閉,國家可以衰亡,唯獨江湖永存」。

這麼多年,我也見過不少東北道上的大哥,這些江湖大佬有的像浸淫政壇多年的大佬,有的像文質彬彬的讀書人,還有的像和氣生財的商販,那些成天喊打喊殺的,往往只是最低級的街邊仔。

明火執仗、囂張無度的梟雄倒也有,但很快就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里。留下來的大佬們,做事情很有分寸,也很懂規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甚至扮演着穩定器、變壓器的作用,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組成分。畢竟這個世界在黑與白之間,有着廣闊的灰色地帶,這就是江湖的發揮空間。

江湖不是一言不合、生死相搏,用東北王張作霖的話來說:「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在東北,很多事情都可以通過人情來解決,一群東北人誰也不認識誰的時候,往往會先自報家門:我是誰誰誰的同學,我是誰誰誰的朋友,我曾經和誰誰誰在一起吃過飯……拐彎抹角總能找到共同點,然後就是一見如故,推杯換盞,開始進入東北人最熟悉的氛圍。

講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讀者或許能更直觀的理解東北的江湖。

多年前,一位東北籍老闆請我去哈爾濱考察,這位老兄在南方倒賣發了財,在黑龍江也算是一號人物。酒罷回賓館,他先快步進入電梯,按住開門鍵等我進來。這下可好,電梯裡還站了一個酒氣熏天的男人,摟着一個姑娘,張嘴就是「媽了個八子,浪費老子的時間」,隨後就是一串熟練的污言穢語。

我身邊的這個老闆朋友也是能動手絕不吵吵,一句話不說直接開打。兩個大男人在電梯裡扭打在一起,到了三樓電梯門一開,兩個人摟抱着滾了出去。那朋友的跟班在樓下聽見動靜不對,三步並兩步從樓梯跑上來,圍着醉酒男人就是一通猛揍,撒氣之後才揚長而去。

沒想到不久之後小弟來報,不好了,剛剛揍的是某個江湖大佬的狗頭軍師,今天從號子裡放出來,剛喝完接風宴就被我們給揍了。對方已經放出話來,沒我們好果子吃,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當天晚上,我可算見識到了江湖究竟是怎麼運作的。一個個電話流水般打出去,最後終於找到了中間人,是當地政法系統的高官,和雙方都交情不淺。第二天高官擺酒做東,兩方人馬來齊後,高官破口大罵,「媽了個巴子的,大水沖了龍王廟,都是自家兄弟啊!」,幾句場面話下來,原來劍拔弩張的氣氛迅速緩和,推杯換盞幾輪過後,兩方甚至抱頭痛哭,從此江湖上又多了一個好兄弟。

酒席散罷,我問那位老闆:「如果沒找到中間人怎麼辦,」老闆說到:「那只能開幹了,干到一方認輸為止。誰都不可能認慫,但誰也不想真干,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中人」。似笑非笑間,讓我對江湖的認識又深了一層。

東北人的性格是鮮明的,也是複雜的。想要了解這種性格的由來,首先要回顧東北的前世今生。

04農耕時代的最後勝利者

自有文字開始,東北就已載入典籍。《尚書·禹貢》中劃天下九州,其中「冀州」涵蓋了遼寧的西部,而「青州」則把遼東半島一帶劃入轄區之內。

由於偏居一隅,所以東北沒有中原地區那麼複雜的朝代變遷,在世界進入近代化以前,東北一直是本土少數民族的舞台,他們周期性的崛起或衰落,強盛時便走出白山黑水,布武天下,遼金元三朝乃至後來的滿清,都源自東北。

和很多以劫掠為主的草原民族不同,自東北的遊牧民族大多有着建立統一大帝國的野望,鮮卑建北魏、契丹建遼、女真建金、蒙古建元、滿族建清,這些東北遊牧民族的一致性行為,和東北獨特的自然環境有關係。既有深山密林,又有肥沃土地,東北的遊牧民族身上集漁獵、遊牧、農耕三大特徵於一體,再加上距中原的距離和落後程度恰到好處,他們更容易適應中原文明,建立與中華的二元封建政體。

農耕——遊牧漫漫兩千年的拉鋸歷史,最終以來自東北的滿族入關,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古典王朝為結束,清朝也代表了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

現在有一些狹隘的大漢沙文主義者,把清朝批駁的一無是處,仿佛清王朝的腐敗統治是中國近代沉淪的罪魁禍首。其實這是不夠客觀的,清朝就像是白堊紀末期的恐龍,進化得無比專業,無比適應環境。但正是因為徹底進化使其喪失了改變的源動力。一旦環境發生改變,三千年未遇之變局到來,清朝只能和恐龍一樣,成為大時代的殉葬者。

在經略西域和草原方面,清朝遠勝過中國其他王朝。滿清入關除了帶來 160 萬平方公裏白山黑水的嫁妝外,更用了近一百五十年時間,陸續征服了明疆域以外的準噶爾部,回部,西藏,青海,喀爾喀蒙古等,將王朝疆域推進至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廣闊領域,再加上將收復台灣納入清廷版圖,奠定了現代中國的雛形。

1844年英國倫敦出版的中國與日本地圖

有的時候,我們往往太沉醉於自己的歷史敘事,而忽略了文明演進的複雜性。中國歷史上純粹的漢家王朝只有漢、宋、明三個朝代。而且任何王朝的歷史發展都有遊牧民的參與,遊牧民不是與國家背道而馳的邊緣性存在,他們曾是挑起天下的中堅力量,支撐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即使在王朝後期一再割地(總共割掉了 150 余萬平方公里),中國仍有 1140 平方公里,比明疆域要大三倍。這為中華民族日後的偉大崛起留下了寶貴的戰略縱深。

05工業時代的奇蹟締造者

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布武天下,煊赫一時,但東北本土長期以來都沒有什麼大的發展。

大清帝國建立後,把東北當成了自家祖宅和龍興之地。清王朝在東北設立了三個「將軍」,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以將軍府衙進行管理,只保護不開發。

這當然也可以理解,畢竟是滿清龍脈所在,守着大好江山,誰也不想在自家祖宅和祖墳上動土。自順治朝至鴉片戰爭,兩千里柳條邊封東北,盡一切可能禁止漢人在東北定居、墾荒以及從事一切采參、獵貂等活動。在這種封禁政策下,東北一直處於線性發展的漫漫長夜。以至於新中國成立時,黑龍江地區的鄂倫春、赫哲等少數民族還處在原始或半原始社會的狀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北的古代史和近代史是半割裂的,如果說幾千年古代史對於東北工業時代的崛起有什麼影響,可能只有一條:因為過度原始,導致東北幾乎沒有強大的地主或宗族勢力,對比江浙和華南地區,東北的封建勢力和小農經濟對工業化的阻礙極小,加之人口以移民為主,沒有太多歷史包袱,容易誕生工人階層。

東北真正的劇變,來自於帝國主義列強擴張帶來的現代化浪潮。在 20 世紀上半葉,東北以奇蹟般的速度,完成開化與開放,成為中國近代版圖中極為重要的角色。

縱觀世界,這樣狂飆式的發展都十分罕見,其速度堪比深圳、迪拜的奇蹟崛起。短短几十年,東北不僅實現了高度的工業化,而且建成了完善的現代軍事、教育體系,當時東北大學的人數是北大的好幾倍,東北大學教授的工資也是北大的六倍。即使以國家的標準來看,東北也堪稱一大強國。世人皆知舊上海、老香港的繁華,卻不知 20 年代中期的哈爾濱和瀋陽同樣是最發達的遠東城市之一。

東北的興衰與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息息相關。

如果說千年以來東北都是遊牧天堂的話,那麼近代以來,故事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熱兵器已經抵消了馬蹄的威力,鐵路更將工業化的力量推進到草原深處,現代國際地緣政治的棋手已經選擇了這片廣闊天地上展開了角逐。

從地緣政治視角看,面積占東北亞總面積的 8.9%,人口占35% 的大東北,是在東北亞的核心腹地。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深刻影響着東北的經濟走向。

東北的快速崛起,大致經歷了日俄衝突、偽滿洲國、再到共和國長子這三大過程。

第一階段,日俄兩大新興帝國主義豪強在東北亞迎頭相撞,導致東北的地緣重要性急劇升溫,再加上鐵路帶來的大量資本輸出,東北就這樣被列強生拉硬拽,進入近代工業社會。

幾百年來,東北一直是偏僻冷寂之地,雖然地處於幾國交界,但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天寒地凍,人口比東北還要稀少;朝鮮雖屬於中國的藩屬國,但處於農耕文明,對中國幾無影響力;而日本也還處於閉關鎖國的幕府時代,整個東北亞可謂黎明靜悄悄。

19 世紀中後期,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開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首先來自沙俄,沙俄作為新興帝國主義豪強,在瓜分世界的步伐上遠遠落後於老牌帝國主義國家。

在西線,沙俄已經擴無可擴:中亞和巴爾幹地區均陷入僵局,再加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沙俄對奧斯曼帝國的推進也告一段落。而三百年來,尋找不凍港是沙俄始終的戰略目標,在實現對中亞和新疆的成功入侵,如果把沙俄比作西伯利亞雙頭鷹的話,鷹首已經由西顧歐洲轉向東顧亞洲。

通過《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沙俄鯨吞外東北,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部分納入版圖,其中包括港口重鎮海參崴。1886 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下令:按最短的路程修建一條橫貫亞伯利亞的鐵路。這是沙俄東部大開發的第一步,也是東北崛起的歷史性契機。

這條西起莫斯科,東至遠東太平洋港口海參崴的遠東大鐵路,主要戰略目標就是圖謀占領朝鮮和中國的東北及西北,進一步擴大侵略中國,以期在中國東北或朝鮮奪取不凍港,進而控制太平洋沿岸,從而同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列強爭奪海上霸權。

這些年我曾經幾度赴海參崴考察,街上行人尚有不少黃種人,但已經淪為少數民族。所見所聞讓人感慨萬千,遙想當年,中國地圖尚如秋海棠之圓滿,今日之中國卻變成了「鐵公雞」,沙俄對我國疆域的蠶食,一至於斯!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開工,深深刺激了另一個新興帝國主義豪強日本,原本只是蕞爾小國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快速雄起,其野心持續膨脹,而島國的局限性限制了日本的發展前景,因此日本開始實施大陸經略政策,「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將東北視為第一站。

沙俄勢力沿火車一路向東,而日本控制了朝鮮半島,同樣蠢蠢欲動。一方意圖南下,一方意圖北上,夾在其中的東北,成了日俄兩大強國擴張國策的碰撞點。日俄戰爭開始在我國的領土爆發,儘管帝國間的角逐充滿了血和淚,但客觀上把東北帶入了東北亞一體化的浪潮中,奠定了東北的交通基礎設施與工業體系基礎。

日俄戰爭後,日本雖然獲得了戰術性的勝利,但在戰略上卻得不償失,國內經濟瀕臨崩潰。看似打得不可開交的兩國形成了戰局之下的默契,聯手瓜分東北。

為了牽制日本,清政府也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1896 年,清政府特使李鴻章赴俄祝賀沙皇加冕典禮,與沙俄簽訂《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允許俄國在東北境內修築鐵路。

鐵路的到來意味着現代工業文明的興起。它不以農耕或者遊牧為界,它瞄準的地上地下的資源和因鐵路而繁榮的商業。這條丁字形鐵路,奠定了東北的框架。因為鐵路經過,當年還是小村莊的哈爾濱,一躍成為東方小巴黎;長春也取代了吉林市,成為吉林省的中心。

順鐵路而下的除了軍隊和工廠,還有源自西方的生活方式。東北是中國歐風東漸最早的區域之一,大列巴麵包,紅腸、啤酒紛紛流入中國。十月革命後,很多受迫害的貴族逃到了東北,他們帶來了鋼琴、舞蹈、美聲等現代藝術。今天額爾古納的俄羅斯族,其實就是山東淘金漢子和俄羅斯逃難的貴族婦女結合形成的民族,他們的藝術造詣、生活品味明顯可以看出長期浸染的貴族氣質。

造就東北奇蹟的第三股勢力,是本土奉系軍閥張作霖。儘管這段歷史現在被有意淡化,但必須承認的是,在他統治的 20 年間,東北實現了人口、工業、社會的多重騰飛。東北成了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和糧倉,依託領先於全國的鐵路系統與東北豐富的資源,東北建立了世界一流的軍工廠、煉鋼廠和造船廠,鋼產量達日本的 40%。是當時中國最富庶、最發達的地區。

不僅工業化發達,東北還擁有全國最密集的鐵路網,從哈爾濱火車站能買到去歐洲各大城市的火車票,中國和歐洲的往來電報也要通過哈爾濱進行中轉,當時的哈爾濱是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的亞洲第二大國際都市。

鐵路的開通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在經濟、社會、軍事各個方面發揮了深刻的連鎖作用。最典型的就是「闖關東」。

受電視劇《闖關東》的影響,大眾認知中的闖關東是一場民間自發的流亡血淚史,而且闖關東的移民主要還是耕種或從事傳統手工業,過着棒打狍子瓢舀魚的農耕漁獵生活,這其實是文藝作品帶來的誤會。早期的闖關東或許真是如此,但伴隨東北的快速工業化,軍工廠、鋼鐵廠、麵粉廠等如雨後春筍般大規模湧現,整個東北面臨巨大用工缺口,因此才有了張作霖想方設法的從關內往關外運人,闖關東的移民一大部分都進了工廠,成了中國最早的職業技術工人。

《闖關東》劇照

從規模角度來看,闖關東其實是一場張作霖有組織的人口大遷移,且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火車。

從二十世紀初京奉鐵路全線通車起,黑龍江和吉林的人口高速增長。除了原本的山東移民外,大量來自河北、河南、江蘇、山西、湖北等地的移民進入東北。黑龍江人口從 1912 年二百萬增長至1931年六百萬,不到二十年間,超過三百萬人從關內定居黑龍江。整個東北的人口在 1912 年至 1931 年間大約增長兩千萬,平均每年都有接近一百萬人從關內來到東北定居,東北人族群的基本認同,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張氏父子對東北的耕耘,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國防方面,都具有重要而長期的意義,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成為日本勢力範圍,東北的發展進入偽滿洲國時代。日本照搬巴黎的城市規劃設計規劃了長春,將哈爾濱打造為高度國際化的東北亞商業中心。按照日本軍部的戰略判斷,一旦和美國開戰,日本島本土有可能面臨美國的致命打擊,因此日本很早就開始實施經濟中心的大轉移,長春甚至一度被稱為「日本新京」。

在這期間,日本在鞍山發現了鐵礦,在撫順建立現代煤礦,鋼鐵行業大大繁榮,日本人投資了從電器到機械、醫藥、農業、軍墾各行各業,修建了京大線。東北年平均移入 100 萬人左右,到解放前夕,全區人口已超過 4000 萬人。此外,有大約 30 萬日本人帶着先進的農耕技術到東三省來開墾農業。

日本一方面依靠偽滿洲國的產出,支撐其對華侵略戰爭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東北工業經濟體系的全面建成。1931 年,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為 11.5%,1942 年達到 23.8%。而據 2001 年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中國城市化水平 1990 年才達到 18.96%。

到 1945 年 9 月,東北鐵路達到 11479 公里,而當時全國的鐵路總里程僅接近兩萬公里。1946 年,東北的工業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已成亞洲翹楚,工業總產值占全國 85%。換句話,當時東北約等於 30 個上海。二戰後期,偽滿洲國甚至超越了日本,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

除了眾所周知的 1905 年日俄戰爭外,1939 年日俄還在諾門罕發生過一場戰役,我曾專門赴呼倫貝爾考察,追溯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這場諾門罕戰役,實質上是日本和蘇聯的生死較量。對於蘇聯來說,如果東線失敗,他將不得不面臨東西雙線作戰的危險;對於日本來說,如果失敗,將難保在東北亞的利益,只能放棄北進戰略。雙方各派出了 5-6 萬的兵力,其中更包括大量的坦克車與裝甲車,投入大量精良的武器裝備,史稱第一次立體戰爭。

在短短的五個月之間,日軍元氣大挫,而蘇軍則大獲全勝,日本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蘇軍的機械化部隊在諾門罕幾乎全殲日本唯一的一個坦克師團,更斃傷俘虜日軍達 5.4 萬人以上,朱可夫也一戰成名。而二戰的歷史也從此被改寫。

日本軍部北上匯合德國和南下控制太平洋的長期戰略路線之爭,以北上派的徹底失敗告終。隨後爆發珍珠港事件,引起對美太平洋戰爭。而在蘇聯方面,從此東線無戰事,可以把所有的兵力投入到了對德戰爭中。這一役中,蘇聯和日本的坦克飛機把諾門罕變成鋼鐵戰場,更昭示着現代文明對傳統文明徵服和改造的開始。小小諾門罕,居然成了撬動世界大勢的關鍵鎖鑰,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東北的戰略地位。

誠然,列強帶來的資本和技術並不是為了造福東北,而是為了滿足擴張的野心,掠奪資源。日本人在經濟殖民的同時,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日後的蘇俄更是借「剿滅關東軍」之名,在東北進行了瘋狂的劫掠,無論廠礦、企業還是基礎設施,能拉走的全都拉走,甚至連鐵軌都拆掉。

但不可否認,列強間的戰爭和經濟殖民,尤其是日占時期,大量的鐵路、廠房、機器、技術和工廠組織制度永遠留在了東北,客觀上為東北奠定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基礎,而在成熟工業化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商業、服務業,讓東北從蠻荒走向文明。

東北崛起的第三個階段,是新中國建立後。

建國之後,我國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這時的東北迎來了最好的地緣政治格局:頭枕蘇聯外蒙古,背靠朝鮮,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溫暖懷抱之中。

在計劃經濟時代,東北是首屈一指的資源大省、重工業大省、戰備大省。能源、鋼鐵和工業鐵路基礎冠絕全國的東北,順理成章地乘上新中國工業振興的第一班車。

在「一五計劃」中,我國工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就是:「完善一個,鋪開大網」。這裡的「一個」指的就是東北。於是「一五」計劃還有一個別稱「東北計劃」。以 1950 年為例,對東北的投資占全國總投資的 50%。蘇聯援助的 156 個工業項目,有 56 個在東北。大慶油田讓全中國告別洋油,鐵人王進喜家喻戶曉,一重、二重、一汽、鞍鋼、哈爾濱軸承廠……東北對新中國工業發展站穩腳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中蘇交惡後,東北依然憑藉着良好的發展基礎領跑全國,並援建全國各類工業項目。在大三線建設中,很大一部分設備和專業技術人才都來自東北。

高度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還為東北沉澱下了教育資源。據統計,東北每萬人中科學家、工程師、在校大學生占比高居全國第一位。吉林有近 60 個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遼寧有 900 多家科研所、77 所高等院校,更不用說赫赫有名的哈工大,東北為全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

以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通為起點,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積累,東北步入了最輝煌的階段,這也是東北人最硬氣的時候。

06沉淪:觀一葉而知天下秋

隨着時間步入 90 年代,情況好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當時社會上流傳着一句順口溜:「廣東靠南洋,山東靠老鄉,北京靠中央,只有我們東北,靠的是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這句俗語精準道出了東北衰落的一大原因——時代變了。

自建國以來,國家全力扶持東北,在那粗獷、濃烈、嚴峻的時代里,東北也同樣扮演着「奶媽」的角色。即使在改革開放以後,東北的對外輸血也沒有停止,甚至更加嚴重。1980 年,國家就對廣東實行特殊的包稅制,1980-1993 年廣東上繳國家稅金 200 多億,同時期的遼寧按老制度上繳利稅 1650 億,此外每年按計劃,調出大量資源產品供應全國。

任何一場社會變革有收益,也有成本,應該說東北是改革開放成本的主要承擔者之一。

1990 年,農業部提供了一份數據,鄉村集體企業實現利潤 265.3 億元,首次超過國營企業的 246 億元,前者的銷售利潤率相當於後者兩倍多。觀一葉落則知天下秋,這個看起來和東北無甚關係的數據,標誌着一個時代無可避免的走向終局。連鄉鎮企業都能超越國企,更不要說那些來自市場的洪水猛獸。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一方迅速成長,一方緩緩衰亡。量變逐漸積累為質變,隨着改革開放的徹底深入,傳統意義上的國營企業已經在日漸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日薄西山,再無任何競爭力,7、8 年後,東北的衰落既顯得猝不及防,又充滿了某種結構性的必然。

東北衰落並非個例,那些計劃經濟時代大量資源堆積起來的區域,都會面臨後工業化浪潮的嚴峻考驗。從產業結構演進的角度而言,不管是美國的五大湖區,還是德國的魯爾區,這些以重工業和裝備製造業為主業的地區,無不經歷過衰落的周期。

地方工業逐年萎縮,人口增長緩慢甚至絕對減少、人才外流嚴重,GDP 等主要社會經濟指標與主流地區的差距拉大。社會運轉方式及地方社會心理滯後於時代。這是後工業化時代的世界性問題。

除了重工業和裝備製造業的轉型困境,國際地緣政治的降溫也加速了東北的衰落。

1989 年東歐劇變;1991 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在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後選擇「倒向西方」,遠東地區經濟持續惡化,人口外流嚴重。近在咫尺的鄰居朝鮮因中韓建交與中國撕破臉,繼而又引發了朝核危機,逐漸緊閉大門,東北背靠的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

與此同時,另一大國日本的經濟則陷入了停滯,就算有日企想要進入中國,東北也不再是首選。

美國作為新的超級大國,開始插手東北亞事務。朝鮮半島局勢變得撲朔迷離,極不穩定,成為新的火藥桶。地緣政治風險加大的同時,經濟的熱度卻在退潮,東北亞已成僵局。從這個角度而言,臥榻之側的東北其衰落也有外在的必然性。

經濟衰退的背後,是普通人的苦難。

1997-2003 年,垂垂老矣的國企再也堅持不住,轟然垮塌。一場席捲全國的下崗潮爆發,而以國企作為主要經濟支柱的東北首當其衝,經濟一落千丈。

瀋陽的鐵西區曾是中國最著名的機械裝備業基地,1940 年代有「東方魯爾」之稱,新中國成立後,鐵西區也是「一五規劃」的重中之重。這裡還生活着近百萬工人,是計劃經濟年代令人羨慕的存在。在那個時代,國企就意味着鐵飯碗,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全都由單位解決。能夠成為國企職工,是數億農民夢寐以求的事情。一個人在國企上班,全家都與有榮焉。

一個人無法選擇出身,也無法選擇所處的時代,每次潮水湧來,都是個人與時代命運的轉身。多年以來,接受着主人翁教育的工人,以廠為家,勤勤懇懇。「下崗」是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陌生名詞,也毫無思想準備。伴隨着「買斷工齡」辦法的實施,一年的工齡只值幾百塊錢,幾十年工齡的老工人拿了幾萬塊錢,從此被拋向社會。

這一年的東北,茫然、失措、憤怒,最終只好向現實低頭,大街小巷播放着的是劉歡《從頭再來》——「辛辛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進風雨,我不能隨波浮沉,為了我摯愛的親人」……

在感慨下崗職工的境遇時,我們也要看到國企改革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從 1990 年虧損 348.76 億元,到 1995 年虧損 540.61 億元,全國性的國有企業衰退由來已久,很多殭屍企業早已毫無生機,靠着財政撥款硬生生吊着一口氣,一吊就是七、八年。如果還狠不下心關停並轉,只會耗空國家財政,引發更大的系統性危機。

除了下崗外,貪腐和國有資產流失也是東北衰退過程中爆發的嚴重社會問題。

沒有人統計過,東北的國有和集體企業在轉制的過程中究竟有多少資產流失,又有多少的權錢交易隱藏在其中。這場國企改制潮與東北的江湖文化和人情社會相糅雜,成為一批權力尋租者的財富盛宴。光我所見過的,就有無數人賺得盆滿缽滿,極少數的獲益者對應的是廣泛的底層,饑寒交迫與窮奢極欲並存。

獲益者們帶着大量的財富,在三亞的豪宅里吹着海風,甚至成建制的遠渡重洋。90 年代洛杉磯的羅蘭崗,幾乎被東北人占領,甚至形成了廣為人知的二奶村。寧靜舒適的豪宅區里,小三們挺着大肚子走來走去,這幅場景成了美國對中國移民的經典回憶,前段時間我去美國考察,依舊時不時聽到人們討論東北人為什麼這麼有錢。這種豪奢的背後,是觸目驚心的東北塌陷。

這麼多年以來,「振興東北」的口號每年都在喊,經濟始終不見好。大鍋飯、官僚主義和人情社會成了東北的標籤,再加上近幾年獐子島等東北企業造假成風,把股民、投資機構乃至監管層戲耍一個遍,讓東北的商業形象斷崖式下滑,經濟低迷也讓東北在輿論場中被不斷矮化。從「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到「投資不過山海關」,不過十年時間,東北人的形象就發生了 180 度轉變。

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再加上較高的城市化率與計劃經濟時代執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東北出生率持續走低。2018 年,黑吉遼三省出生率依次為 5.98‰、6.62‰、6.39‰,位於全國倒數前三,遠低於 1.3% 的「超超低生育率」。低生育率同時伴隨着青年大量外流,使得東北面臨嚴重的人口流出和老齡化問題。

滄桑百年,風雲變換,東北既經歷了奇蹟般的騰飛,又遭遇深淵式的墜落,東北的未來究竟該向何處去?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07東北,向何處去?

談及東北振興,地緣政治永遠是一大關鍵。

東北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是東北亞的天然中心,結合日俄、朝鮮半島和蒙古的近代百年風雲,我們能清晰的看到,東北的興衰與東北亞地緣政治變化密切相關。

智綱智庫十分深入的研究過中國沿邊開放戰略,尤其是東北。2005 年,當時黑河的市領導邀請我為黑河做戰略策劃,在傾注了比較大的熱情和精力之後,我們最後的戰略策劃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兩國一城」。

黑河和俄羅斯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市僅一河之隔,一衣帶水的城市我見過很多,但「兩國一城」不僅在中俄邊境,乃至全世界可能都僅此一家。兩座城市間本來修一座橋就可以連到一起了,但一直以來關係比較微妙,橋籌劃了很多年都沒做起來。

我當時和黑河的領導溝通,「橋固然重要,但橋不是全部,我們不能把寶全部壓到橋上」,雖然絕大多數人認為黑河已經是苦寒之地。但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來說,黑河簡直是寶地。後來按照我們的思路,政府全面接受了這套戰略,認真打造了度假休閒和養老服務。

如今的黑河,俄羅斯遊客遍及當地長街小巷,已經成了僅次於滿洲里的中俄交流城市。不久前他們的領導班子專門到北京來看我,還給我帶來很多當地土特產。到今年,籌劃近三十年的中俄黑龍江公路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從黑河口岸進入俄羅斯腹地比從綏芬河和東寧近 1500 公里,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除黑河外,漠河、綏芬河、丹東、延邊等城市我們都深度參與了其發展戰略的制定,儘管如今的東北亞局勢,依然在美方勢力的干涉下撲朔迷離,但穩定已是大勢所趨。

給東北做戰略時,我們曾高度關注「借港出海」的設想,歷史上吉林曾經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漁民經常在日本海上打漁捕撈,在沙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的威逼利誘下,中國徹底失去了這一條海岸線,唯一的一絲希望就是圖們江出海口。而現在這個僅剩的出海口也被朝俄兩國共同堵死,吉林最東端的琿春市距日本海最短距離僅 15 公里,卻只能望海興嘆。

無論是俄羅斯的扎魯比諾港,還是朝鮮羅津港,離琿春市都相當近,借港出海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可惜因為東北亞不穩定的政治局勢,這一設想一直沒能兌現。如今東北亞重新升溫,借港出海也邁出了堅實一步。

縱觀今日之東北亞,中俄關係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而近期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也在成都舉行,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已完成,中日韓三國關係將進入新的歷史時代。這些都將為東北的鳳凰涅槃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

第二,思路決定出路,東北在重點城市聚焦發力,仍大有可為。

有很多東北人在感嘆鄉村的凋敝,在我看來這種凋敝極其正常。東北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小城鎮的衰退,而是由於當初打下的底子太好,每個縣域經濟體都比較完善,造成東北的城市化過度分散,最終導致中心城市不夠強。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從區域發展的規律來看,城市群、都市圈、大灣區這些城市化概念背後,都有着強有力的中心城市作為核心。

東北的種種困難,其實也是瀋陽、大連、哈爾濱、長春等重點城市失去輻射和帶動能力的結果。堂堂四個副省級城市,沒有一個是國家中心城市。換句話說,偌大一個東北居然沒有國家中心城市。

眾所周知,國家中心城市屬於城鎮體系層級的最尖端。用國家文件的話來說,這些城市「居於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

目前已經批覆的國家中心城市共九個,華北有北京、天津、鄭州,華東有上海,華南有廣州,華中有武漢,西南有重慶和成都,西北去年也加入了西安,唯有東北虛席以待。

因此東北真正要做的,是集中全力打造強有力的中心城市,以其作為龍頭,培育核心產業,擴大人口承載能力,最終形成城市圈,而其他地區主要負責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從目前來看,在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中,瀋陽脫穎而出的概率無疑是最大的。瀋陽不僅是東北的區域中心城市,也是著名的老工業城市,肩負着振興東北的時代重任。再加上瀋陽態度十分積極,表態堅決,而其他三市仍然是一副不聞不問的狀態。在我看來,國家中心城市很大概率會落在瀋陽身上。

東北的根本出路,還在於動真章的市場化改革,具有市場意識的人才和有競爭力的企業是關鍵。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北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門類相當齊全,論實業根基要比很多中西部省份要強。

除了傳統的優勢產業之外,東北在走出去和請進來上也極有優勢,在這點上可以借鑑日本的北海道。北海道被稱為日本糧倉,出產的農產品不僅遍布日本,甚至長銷世界。與之類似,水繞山環、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五分之一多,規模化與精品化並重,完善農業產業閉環,東北的大農業未來會有很強的競爭力。

豐富的農副產品走出去同時,東北也要把高端的休閒旅遊請進來。

2010 年,我曾經與王健林合作過萬達長白山項目,整個項目的選址、開發和商業模式設計,智綱智庫都曾深度介入。把沉睡千年的長白山打造為冰雪天堂,通過長白山帶動東北旅遊資源的升級換代。項目一經推出,火爆市場,旺季甚至一房難求。儘管這個項目受到了很多影響,一盤好棋收官不盡如人意。但東北旅遊潛力之大,資源之絕版已經是業界共識,正等待有心人的挖掘。

萬達長白山國際度假區

有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東北真正需要補上的是市場經濟這一課。

東北就是典型的中國經濟的"背影",計劃經濟時代根深蒂固的產業形態、政治形態、文化形態,到今天市場經濟成為主旋律的時候,形成了巨大的反噬效應,坐擁大好資源,卻不斷錯過機會。

工業脫離市場,無非是高聳的工業孤島;農業脫離市場,只好在低端路上走到黑;旅遊業脫離市場,只會爆出更多的宰客和服務差勁的醜聞。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制度的規範,政府的角色定位模糊,企業家也常常遊走在灰色地帶。

只有當政界、商界和民間都認識到市場才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以市場為導向,需求為準繩,徹底激活市場的活力,東北才能真正走出停滯。

08家在東北

關於東北的藝術作品中,我很喜歡龐龍的《家在東北》,寥寥幾句歌詞,唱出了地道的東北味和喜氣。

或許是巧合,或許是有意為之,《家在東北》與著名抗戰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詞有幾分相似。只是一者極喜,一者極悲。伴隨悲情的是東北的奇蹟崛起,而歡快背後則是經濟失速的茫然,一飲一啄間,仿佛也訴說着這場並不如煙的東北往事。

從默默無聞到冠絕天下,再到日漸沉淪,歡樂的東北人背負了太沉重的壓力。

客觀來看,東北的相對下沉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V 型反彈更多只是妄想。破罐破摔、懶政怠政當然要不得。但一味抱殘守缺,沉溺於往日的輝煌也毫無意義。

近百年來東北奇蹟般的崛起,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齊備,但奇蹟之所以為奇蹟,就是因為難以複製。我們總說東北塌陷,其實只是過去的輝煌太耀眼,以至今昔對比間形成了巨大反差。

尊重、接受繁華落幕的平淡,未嘗不是另一種瀟灑。以平常心來消解是是非非,把日子過成段子,也同樣是生活的智慧。

本文寫就之際,正值新春佳節,是中國人一年一度團圓的日子。無數漂泊四海的東北遊子,也披着一身風塵回到故鄉。後工業時代的東北,儘管經歷了低谷與灰暗,但只要站在這片土地上,鄉情就如同奔涌的松花江水,一刻未曾停歇,《家在東北》的旋律也隱約迴蕩: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滿漫山遍野大豆高粱

......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21 06:01:05

有情感誤區能找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心情也好多了

頭像
2024-01-20 01:01:26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3-07-03 18:07:02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