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微信的人到底為什麼不回微信?

情感導師 685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在這個線上交流幾乎占據社交生活大半的時代,所有人可能都遇過這樣一個煩惱:我刷到TA剛發朋友圈了,可TA怎麼沒回我消息?

上網搜索一番就知道,這簡直牽扯了各行各業的心。百度、知乎上幾乎隔幾天就有新帖子,試圖從各種角度解答這個謎題。有從兩性關係的、社交禮儀入手的,有直接聊着聊着罵街的,也有引經據典想以心理學或是社會學理論來說出個所以然的,當然還少不了心靈雞湯。

可個中答案,收發了那麼多年消息的你本人應該最清楚啊。所以我們在不久前通過界面官方微信發起了一次投票。問題很直接,問的就是你。你說說,你究竟為什麼不回微信?

「你」,為什麼不回微信?

不回微信的人到底為什麼不回微信?

秉持着科學理性的原則,我們在準備選項時全面考慮了主客觀因素。

我們相信,總有人是真的遇上了客觀困難,阻礙了他拿起手機編輯消息。

比如得了腱鞘炎。每年不少都市報都會有一兩條關於遊戲愛好者又或是上班族因為過多使用鼠標或手機而患上該病的報道。

又比如,有人或許真的日理萬機,信息爆倉,以致於難免要漏看、漏回消息。

微信團隊為這個理由背了書。根據該團隊2017年9月公布的《2017微信數據報告》,截至該月,微信平均日登陸用戶超過9億人,日消息發送次數達到380億次,換算一下,也就是平均每名微信用戶每天需要收發文字消息至少40次。這還沒算上每個月人均微信通話139分鐘的時間,發布和瀏覽朋友圈要消耗的精力,接收詐騙電話、垃圾短信的時間,以及少則十來條,多則一百多封的工作郵件的回覆壓力。

但撇開「不能回」的原因——姑且不提有多少人只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不想回」應該是更大面的原因,畢竟有太多事情能讓人不順眼了:喊我投票,不想回;要我轉發,不想回;安利推銷,不想回;「在嗎」,不想回,也不敢回啊……

特別要說明的是,以上情況在個別場景下還會出現加成效應。

例子1「Vivian給您發來消息:在嗎?」看見後的3秒內,你的腦電波波瀾起伏:Vivian,哪個Vivian,是客戶公司的Vivian還是乙方公司的?天哪,到底是誰啊?為什麼沒下文了?真找我有事只發「在嗎」?!算了,不要回了,真有事她會再找我的。例子2「兄弟,咱們之前在xx生日會喝酒認識的,你記得我吧,哥兒們最近手頭有點緊,可以問你借點錢嗎?」看見後的3秒內,你的腦電波又波瀾起伏:天哪,兄弟,你不知道咱們這種關係就是「為了面子掃了碼的點讚之交啊」。算了,為了面子,我再忍一回,就當沒看見,不刪你是我高素質的表現。

事實上,不想回很多時候也沒那麼多心理活動。現在不都說「佛系」嗎,不想回就是不想回,這也很佛系不是?只希望收信息的那一方,也能這麼佛系。否則……也沒什麼否則,難倒還順着網線爬去打人啊……

但凡事總有例外。老闆、對象發來的「在嗎」,內心再不安,你也會熱情地回復。你媽、你姐讓你轉的投票貼,再尷尬,你也得賣力吆喝地轉上一轉,還得回復個鮮花、愛心之類的表情,以示支持。

在重要的人和重要的關係面前,你一定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排除千難萬險。你心裡清楚,有些人的消息,就算回復已經錯過了第一時間,但你也一定是要給個回應的,哪怕只是一個「圍笑」。

這樣的例外,美國心理學家Max Blumberg已經做出理論總結:現代社會,所有事物都是流通貨品,時間也是,因此當有人沒有回覆你消息的時候,很可能是因為你在它們的優先名單中排位並不高,因此它不願意付出時間在你身上。

說得再直白點:「你自己有多重要,心裡沒點數啊?」

沒得到回覆的「我」,究竟在在乎什麼?

這個傷自尊的道理,很多人可能都有在腦海中飄過。可誰都不信自己會是那個可憐兒。

不少人應該寧可腦補一段小電影,比如手機那頭的人生了病,摔了跤,正在長途飛行,又或許只是手機沒電了、微信壞了,想盡辦法給他找補,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可有可無的人。

殘酷的是,世上還有一種叫作朋友圈的東西。而且怕什麼來什麼,直到刷到他在朋友圈裡講的段子、曬的自拍,或是和其他圈中朋友的熱情互動,腦袋裡的那場電影才算落幕——「X,他有空發朋友圈,怎麼沒空回消息啊?!」

話到此處,等待回復的人,等的早就不是一句工作批覆,也不是一句接受邀約,「我愛你」也不等了。他在乎的是自己在對方心裡的位置——早知道不怎麼重要,但事實證明了,還是扎心啊。

可能是為了讓大家認清這個現實——主要是為了不背是系統問題導致信息丟失的鍋,微信以及其它會製造類似煩惱的即時通訊供應商們,都想盡了辦法告訴用戶,對方真的收到了你的信息。

微信顯示「輸入中」,讓人知道,對話的人起碼打開了對話框;WhatsApp的「雙鈎」設置,可以讓信息發送者知道對方是否收到並且看到了信息,雙重保險;iMessage直接在信息下寫「送達(Delivered)」和「已讀(Read)」,還會在對方點入輸入框,開始回復後,顯示滾動的三點省略號,以示對方正在「回覆中」——是不是真的在回復是一回事,起碼看到這個一直滾動的點點點,就知道對方真的看見了消息了。

這種害怕被社交圈邊緣化的情緒不光存在在即時通訊工具的使用場景下。在面對面的交往或者是書信及郵件往來的過程里也一直讓人苦惱。《紐約時報》曾經發表《郵件背後的焦慮》一文,說的是一位全職媽媽曾經在職場中手機不離手,只為迅速回郵件而得了焦慮症後的種種反思。《福布斯》雜誌則專門發布了一篇教學貼,教育讀者如何挽救一封在48小時過後仍未得到回覆的「將死」郵件。不過,那篇文章也說了,當幾個郵件來回後發現對方態度已經轉冷,那麼適時放低對於後續回復的期待也是有必要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即時通訊工具只是將這種焦慮和不安全感放得更大了。

線上社會人情指南

有來有往乃社交本質。等待回復的人在另一個場景就會變身成接收消息的人。這時候,曾經對別人的要求,就有可能變成此刻對自己的束縛。循環往復地穿梭在兩種角色間,真是說不好哪天就堅持不了原則,「己所不欲」,最後還是施在了別人頭上。

正所謂,蒼天饒過誰。於是,我們整理了以下貼士,供參考。

不能保證100%有發有回的實用攻略

少以「在嗎」開頭,有事說事。一句讓人浮想聯翩的「在嗎」,往往斷送了後續回復的可能。沒人知道,你這一句之後是要開口借錢,還是要布置一個難搞的任務啊。特別是對一些只見過一次就加了微信,或是平日裡不常聯繫的朋友,更是如此。不到萬不得已——比如腱鞘炎發作,就不要發語音信息。你自己想想,看到滿屏的60秒語音,你還有多少好脾氣用來耐心回復消息。真的不想打字,就打電話吧。切記切記,特別是領導崗位的朋友,休息時間,少聊工作,能不聊就不聊。交朋友也能算作是一種投資,所以如有必要,及時止損。當對方在反覆聯繫的情況下,都未回復,那麼就適時放棄吧。

努力實現100%回復的雞湯攻略

工作信息儘可能及時回復,有一說一。即使需要解決某些工作任務或邀約,也該直接回復拒絕。工作太忙,不能及時回復的情況下,可以有計劃地在下班後留一段時間集中閱讀和回覆信息。儘量做到不因漏看而漏回消息。除非確定是垃圾消息和廣告信息,出於禮貌,即使是再不喜歡的人發來的消息,也該給個回復。至於說啥,實在不行就發個「圍笑」表情包唄。也別給自己套上太大的道德枷鎖,不回也不會怎麼着。說到底,你對別人有多重要,你自己心裡也有數。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3-30 23:03:00

專業的情感服務機構真的不錯

頭像
2023-09-06 09:09:08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